我的面版 本站服务 客服中心 网站地图 中文/繁體

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2021-10-19 10:18

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作者: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

民族有自立之路,国家有富强之路,选对道路、坚持道路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一历史伟大成就和经验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党的民族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要牢牢把握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际。走好正确道路,对基本国情和实际的准确把握至关重要。一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正是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多民族因此成为我国的一大特色,更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自然成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另一方面,我国民族地区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于一身,这个实际亮明了民族工作的“家底”、凸显了民族工作的地位作用,需要我们明确发展思路、抓住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把发展落实到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增进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因此,深刻认识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际,深刻理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深刻把握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自信和认同,更好地把这一道路坚持好、完善好,将其优势和作用更好地运用好、发挥好。

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十二个必须”的基本遵循。我们党自成立起,就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既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与此相对应,我们党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十二个方面作出精辟概括: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以上民族工作的“十二个必须”,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理论的重要内涵,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在这条正确道路的指引下,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光辉实践深刻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找到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决不能动摇。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也面临更多挑战,工作的要求也更高了。因此,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需要开拓创新,要从“两个结合”(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方向上,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制度设计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民族关系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工作主题上,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精神纽带上,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要与时俱进创新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以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民族领域的新问题。双轮驱动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方面要创新载体和方法,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一是让法治力量为民族工作注入新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背景下,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序有效推进民族工作的扎实开展。要在民族地区大力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同时,加强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建设,推进城市和散居地区的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二是多举措推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不断创新公共治理的政策措施,消除族际交往障碍,拓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渠道;积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消除少数民族群众在地域分布、语言文化、职业结构、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存在的疏离和隔阂;积极打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基础平台,为推动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创造必要条件;扎实推进“双语”教育,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更大范围交往交流交融。与此同时,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还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一方面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重要的是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四对关系问题,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让中华文化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起来;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让所有改革发展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凝聚人心的意义。

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实践中,贵在以“六要”举措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三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四要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进一步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五要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六要适应时代变化,创新民族事务治理理念,改革和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要抓住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这个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各地各级党委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要靠好干部,才能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要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委以重任;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有正确道路,有团结奋斗,就能掌握自身命运,就能成就伟大梦想。中国历史、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也要靠56个民族共同开创。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执笔:何成学,系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办主任、研究员,广西民族宗教工作咨询委员)

责任编辑:李佳颖

 

 

0 0

新闻热图

最新文章

每周热点


|友情链接
中国食品安全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健委 海外网人文频道 中新网 中纪委 人民网 凤凰网 新华网广西频道 广西新闻网 广西百城网 听闻广西 中国评论网

中国广西联络电话 : 13977139777 电邮: gxtoday0771@163.com 网站制作: 广西柒贰壹度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众安(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统一社会代用码:9110107599685113D 京ICP备2002846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5847号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今日广西网站宣傅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不过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与今日广西网站无关,今日广西网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