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修林:西域风情铸就的书坛奇葩
本网讯(吉文佳 )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余修林1940年出生于河南的一个书香门第,因自幼受家庭的教育熏陶,六岁的余修林就对书法展示出浓厚的兴趣。即使后来到新疆工作,余修林也依然没停下钻研书法的脚步。提及西域,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遥远而神秘的地域,想到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背景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在新疆的六十年余里,余修林先生不仅被新疆的独特西域文化所吸引,更将这种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其作品因此也呈现出中西融合,求异求变,章法新奇,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由此开创了“余氏”书法新风尚。

余修林
2020年8月,经文化部大众文化学会严格审批,余修林进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大师行列,与齐白石等11位艺术大师同框並列,引起国人之关注。余大师的《余氏书法艺术》,情景交融、挥洒自如,气势雄伟,犹如骏马奔腾,颇具张力,百看不厌,给人奋进和力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赞扬和好评,被尊称为人民的艺术家。

始终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一九五九年,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十九岁的余修林响应国家号召,为支援祖国边疆建设,不远万里地从河南老家来到新疆支援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他在新疆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数十年,恪尽职守,为学生们传授知识,为他们的人生道路点亮了明灯。
在工作中,余修林兢兢业业,在中学任教20个春秋,认真执教,爱护学生,严字当头,教育后生。1977年11月17日,意外事情发生了,余修林左眼受了外伤,瞳孔肿胀,昼夜不停滴水,为了教学仍坚持不离讲台。校长得知此情后,硬把他拉下讲台,送往新疆医学院急救。在医生的全力救治下虽然保住了眼球,但左眼失明。之后近半个世纪余修林靠一只右眼仍然坚持教学、写字、交流与生活。自治区党委党刊《西部先锋》、《新疆教育》曾对余修林进行了全面的报道。
在高校工作的20年,对余修林来讲更是“拼命三郎”。他一生追求真理,讲究实干,为兵团教育学院和石河子大学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受到王震将军的单独接见和赞誉。
艺术创作,就是要有创新精神
余修林在书法上不仅坚守中华文化自信,又融合西域文化,勇于探索,开创了具有传统书法艺术根基,又具有崭新奇特表现形式的自我风格的“余氏”书法艺术。他从大时空着眼,从甲骨遗风到青铜神韵,从篆刻墨线到线条更趋变化的行书和草书,从传统的汉字书法艺术到伊斯兰文字的书法风格,再渗入拼音文字的书写体式,时空穿插,进行各体式跨时、跨地借鉴,不时变化笔墨节奏、旋律、趋势和布局,把时空意识与浓淡枯湿、黑白交响紧密结合起来,他的书法艺术,既有草书的“乱”,又有伊斯兰文字的“形”,更有汉字书法的质与边塞风骨的成功嫁接,其势如狂嘶的烈马,状若飞旋的胡舞,浓郁的西域风情扑面而来。这种独特的西域特色已经成为余修林书法艺术的灵魂,使他在书坛上独树一帜,有评论家论道:这种西域特色铸成余老先生书法之魂,称是书坛上开放出一枝西域风情的书艺奇葩。余修林坚信,艺术品必须具备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他追求质量,攀高峰,反对千篇一律。他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追求的最好体现,每一笔、每一划都流露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魅力。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更传达了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余氏书法代表作一毛泽东《沁园春·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满江红》,三幅书作屡获殊荣,已成为国际名流、巨贾和国内外政要、广大爱好者竞相收藏之墨宝。其夸张的结构、新奇的章法、活跃的画面、干湿相间的墨法,视当今书坛难有其二。
希望中国书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余修林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其创作理念独具匠心。他始终坚持“中西整合、求异求变、章法新奇,独树一帜”的创作原则,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中华书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 余修林书写的三幅代表作品:毛泽东《沁园春•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岳飞《满江红》荣获亚洲金质奖章,被海内外收藏家所收藏。

近二十年来,应海外之邀请,余修林先生先后已赴泰国曼谷、 韩国汉城、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清水、札幌及特区香港、 澳门举办个人书法展、联展、巡回展,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作品被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巴西、加拿大、法国、美国等多国政要、 港澳台张学良、陈立夫、卜少夫及国内党政军、国家最高领导人、 专业美术团体、书画收藏家、企事业家所收藏。余氏书艺,全球唯一。《中国报道》、《 世界日报》等百余家内外新闻媒体对余氏书法进行广泛报道。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展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余修林决心在有生之年,一如既往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他怀揣着对世界和平、祖国统一的殷切希望,致力于国家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奋斗与坚持,无疑将为后人树立起一个不朽的丰碑。余修林的决心和行动,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将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文化事业中,为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吉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