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功:“文化北海”海上丝绸之路魅力之城
11月24日,在广西北海召开“新时代文化北海的发展创新”座谈会上,记者聆听来自北京中国著名作家陈建功就新时代文化北海的发展创新之路与历史文化底蕴,犹如风生水起的北部湾在我们心中荡起一阵阵漪涟。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步伐,早已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遂道深处走来。
而“文化北海”只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陈建功,1949年11月出生于广西北海市。中国作协第七届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迷乱的星空》、《陈建功小说选》、《丹凤眼》、《前科》等。作品曾多次获全国重要的文学奖,部分作品译有捷克、韩、日、法、英文版本,在海外出版,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北海,历届北海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北海人民,为文化北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焕发了激情、积累了经验。”作家满怀深情,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北海文化产业发展溢于言表。
他说,北海身处百年间中西文化融合的交汇点,和中国近代现代的历史变迁相辉映,也呈现为中西现代文明融合的巨大印记。这不仅表现在庞大的近现代建筑群风貌上,也表现在北海地域的文化特征以及北海人的群体性格特征中。每一个地方都因其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特别的地域文化特征。如我研究过的北京文化,以自信自负却又善解人意为地域特色,以夸饰自嘲为修辞特征;如我关注过的成都文化,以“巴适”的生活追求和义不容辞守望相助不由分说呼啸而上为地域特色(地震所见)。而北海人,包容四海、与世无争、从容不迫、得过且过,也自有一番潇洒与胸襟。我之所说,当然只是文化北海的一个方面,或说是地域人文品格吧。
改革开放以来,北海市委市政府开始邀请活跃的内地和港澳作家访问北海,活跃了作家队伍的文艺思想,推动了北海文化生活的活跃。这种风气延续至今,发展为“北海文艺周”以及各种文化活动。比如老街的走秀、环海自行车赛、北海水彩画派和摄影的活跃以及粤剧艺术家欧凯明的演出、北海舞剧《丝路花雨》的成功等等,印象深刻。北海文化建设的成绩,也是国内外文化界交流所取得的。粗粗记得到过北海并开设讲座的作家艺术家有:曾敏之、潘耀明、王蒙、邓友梅、舒婷、李陀、郑万隆、苏炜、舒乙、陈祖芬、周大新、刘庆邦、于海、李爱国、吴长江、郭晋丽等等。
就在此次文学周之前,著名学者北大的洪子诚教授、陈平原夏晓虹教授、孙郁教授,他们在涠洲岛上看到了清新宁静的智慧书房,深为感动,一回到北京,纷纷将他们的签名本著作寄到我这里,希望转交智慧书屋,以表达对北海对涠洲岛文化氛围的敬意。
我很高兴本届北海文艺周以文化北海的发展创新为题展开讨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最终要靠文化的尊严与魅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地域,比如北海,以文化的滋润与养成造就我们自尊自爱、情感丰厚、平等友善的人格,以及和谐幸福美美与共的社会氛围,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化北海”的追求目标。

2010年,经国务院批复,北海成为了“历史文化名城”。这一荣誉的取得,应该说就是这种文化自觉的结果。因为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前来北海考察时,我也恰在北海。陪同考察的过程,不能不对我所感受到的北海历任领导超前的文化自觉表示敬意。在单霁翔考察之旅,一路惊叹北海近现代建筑群保护之完好,他特别以北方某地为例,说该市也曾提到他们有几国领事馆的建筑,但再一追问,炸啦。而北海,保存得如此完美,实在难得。单霁翔特别欣赏英国领馆平移之决策与实施。据我所知,上世纪90年代时,建筑物平移并未普及,广西尚无先例。因此北京路建设而不得不面对的英国领事馆,面临是拆是移的讨论。1999年,北海市政府毅然认定这一西洋建筑是北海重要的文化遗存,意识到这一建筑的遗存可以和附近的法国领事馆、森宝洋行、普仁医院等等构成近现代建筑遗存,这就是后来北海成其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决策。
我相信北海的领导和人民是有品位、善鉴别的。几天前,陪同陈平原教授参观东坡亭时,他忽然问我,北海为什么不在东坡亭边上办一个“苏东坡足迹展”?我心里不由得一动。我不能不由衷地说这真是一个好主意。东坡亭或因此凸显为苏东坡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由此我们可以追索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思想轨迹。
当然,类似具体的文化建设的建议,还可以有一些。比如前面提到诸多文艺人士的来访、讲学,包括此次文艺周,也有许多文学界的朋友来访讲座。我不知道北海档案局是不是做了这个工作。我和北海档案局、北海图书馆是有接触的,我对他们的工作有很高的评价。但我仍有具体的建议:建议你们抓住这些人物到北海的机会,让他们“留下买路钱”,比如每人留下一本签名本,留下他们在北海逗留的时间。苏东坡在合浦尚留下几首好诗,你们留下签名本,也算给文化北海留下印记。我想对档案局和图书馆的朋友们说,你们留下这些印记,功莫大焉。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从环境风貌到人心风貌,足可令人心生敬意心向往之,这就是文化北海的魅力,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最美滨海之城。 ( 潘超平 黄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