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面版 本站服务 客服中心 网站地图 中文/繁體

宋才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

2021-06-09 08:20
来源:今日广西

国际日报.中国新闻北京6月8日电  (潘超平 李建宾)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血脉相连的运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民族之林、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在动力。“大一统”民族观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民族精神共同体的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是: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维度,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达维度,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接受维度。“五个认同”共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路径,民族大团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现实路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由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主管、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学术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四川省重点资助人文社科期刊、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党政研究》,2021年第3期开辟“政治学研究”专栏,首篇发表宋才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论文。《党政研究》主编陈学明,副主编刘彦武、朱凤霞,本文责任编辑郝儒杰。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四维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

宋才发

民族是最为稳定和基本的社会共同体,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血脉相连的运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民族之林、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在动力。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概括起来有四个时间关节点;一是2014年5月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2014年9月要求全党“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系统阐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四是2018年3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载入宪法修正案。认同是每个社会成员所拥有的普遍心理状态,它始终处于社会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中国国家建设基础性政治资源,作为中国国家、民族与个人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之伟大复兴主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性被史无前例地凸显。”[2]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政府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关于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根本方针。本文拟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维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问题略陈管见,以请教于大家。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及内涵诠释

“大一统”民族观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大一统”的提法出自战国时代的《公羊传》。经过2000多年的怀胎孕育过程,形成历史上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观,政治精英们治理天下的实践、理念和制度。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建立了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性质的国家政权,实现了国家治理必须的文字、货币、交通和度量衡的统一。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官场腐败和国力衰弱,“大一统”王朝时代灰飞烟灭。但是秦朝以来形成的“大一统”民族观,却逐渐积淀、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历史传统。在国家治理层面,呈现出“政体统一”“政策聚一”和“政治集一”的“大一统”局面。因而自古以来,中国素有“大一统”“大团结”“大同世界”的民族基因和传统思想精髓。这种大一统的“民族观”“天下观”,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与政治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从外到内、自下而上的向上集中的权力结构体系和运行模式。“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体系的运行,不仅衍生了具有政治约束力的秩序伦理体系,而且维系了历代王朝的相对稳定。“大一统”因之而“被确立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政治追求,这就将其上升到了政治哲学的高度。”[3]“大一统”民族观的思想内核,是崇尚统一、主张“合”而反对“分”的观念。因而“大一统”民族观是中国传统政治观和法治观的根基,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政治文化和法制文化的心理结构,支撑着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秩序的运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文明古国,今天的中国继承和沿袭了王朝国家“大一统”的“多元复合结构”[4]。由此衍生了国家治理的稳定性和内聚力,中华民族5000年自在发展,始终没有离开过“大一统”思想的维系与规制。与此同时,“大一统”民族观也拧成了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团结纽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铺平了道路,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跃升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已经由过去的“自在民族”嬗变为“自觉民族”,被法律制度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成为56个民族共同归属和休戚与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民族精神共同体的构建。文化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实践活动的结晶,是对人们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经验总结和社会认知的理论深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同世界各国的交往交流实践中,既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汇聚熔铸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和为贵”等社会道德价值观念。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整体智慧和思想源泉,是一个凝聚各民族力量、彼此相互守望、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思想载体。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就因为它有5000年深厚底藴的中华文化作支撑,各民族群体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意愿、共同的追求和精神依归。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指出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载体方式不适应等薄弱环节。适应新时代发展历史方位,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5]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深刻揭示了执政党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抓住了这“两个共同”,无异于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群体共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实质上是民族精神共同体的构建。因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方法是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基本目标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逻辑,是充分尊重与保护各民族文化传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金钥匙。致力于新时代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精神载体建设,需要整合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也是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依托的载体是多民族国家的国民认同,国民认同的历史性、合法性源头,又源于“大一统”民族观“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正好从“和而不同”的视角诠释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包容精神。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大一统”民族观“和合理念”,而且发挥了各民族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凝聚功能。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孕育和发展的起点,现代中国的再次崛起得益于“大一统”思想的绵延与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说,新时代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就是对“大一统”维系多民族国家统一聚合效应的充分肯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既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和法治文化潜移默化功能作用的发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5000年中华文明史锻造了中华民族,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从历史阶段划分的视角看,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人们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主体进行考察的时候,就会发现新时代是近代以来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时代,是发展最好最快的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代。诚如习近平所说:“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6]新时代的历史定位,要求人们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和政治责任。牢固地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各民族群体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彼此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一体,共同缔造了涵盖诸多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然而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忽视了国家建设与民族建设之间的区别,忽视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载体,由此造成以民族国家来看待现实问题视角的缺失。”[7]抑或由于“过于强调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群体的地位、权益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被弱化和虚化。”[8]尤其是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对于中华民族‘多元’的强调似乎超越了‘一体’。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和政治内涵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仅被当作历史文化现象看待,其政治属性和政治内涵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9]以至于国家认同趋于弱化,民族政策面临诸多困境,少数民族分裂势力趁机抬头。面对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弱化的状况,必须深化公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认知和情感依附。如果放任这些害群之马的恶劣行径肆意横行,势必会动摇乃至瓦解国家统一的社会基础、影响民族力量的有效凝聚。为此,习近平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大团结,强调56个民族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的这个讲话实质上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载体的地位。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代表党和政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包括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在内的全方位共同体,是对内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共同体。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成员意识,组成这一民族成员的共同利益则是民族意识最根本的来源。因而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更加强调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更加重视中华民族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守护,更加突出世界各民族文明互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精神境界。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主体观是开放性和全体性,诚如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指出:“新时代属于每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10] 56个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谱写中华民族振兴辉煌的历史篇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边民与境外民族居民的频繁通婚。改革开放后,新出现的大量经济贸易和文化交往交流活动,客观上为境外敌对势力向民族地区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尤其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不断地向边疆民族地区输出带有浓厚西方政治色彩和文化烙印的价值观念,大肆进行非法宗教传播和政治渗透活动,借此淡化乃至消解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达到分裂民族团结、瓦解民族和谐关系的图谋。在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民族地区确有少数民众在思想观念上,模糊乃至淡化了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甚至有一些人“将个体民族的认同凌驾于中华民族的认同之上,更注重个体民族文化的认同而忽视和淡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明显地消解了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长期在民族地区实施的惠民照顾政策,也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个别民族民众差异性的民族政治身份认同,不恰当地强化了族属差异意识”[11]。与此同时,民族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民族地区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有这些,毫无疑义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的传播和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这项艰巨任务的完成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才行。为此就要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政治、文化、生态的共同体,而且是共享经济发展利益的共同体,只有发展才是解决民族现实问题的硬道理。在2020年所有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之后,仍然要一如既往地把消除相对贫困的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最大限度地缩小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让少数民族群体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编:黎士珲

0 0

新闻热图

最新文章

每周热点


|友情链接
中国食品安全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健委 海外网人文频道 中新网 中纪委 人民网 凤凰网 新华网广西频道 广西新闻网 广西百城网 听闻广西 中国评论网

中国广西联络电话 : 13977139777 电邮: gxtoday0771@163.com 网站制作: 广西柒贰壹度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众安(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统一社会代用码:9110107599685113D 京ICP备2002846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5847号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今日广西网站宣傅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不过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与今日广西网站无关,今日广西网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