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美情怀
左江江畔的扬美古镇,几十年来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因为那儿是古埠净土,有着瑰丽的风光。1970年代,我常背着画箱到扬美画风景。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我和杜汨、梁天恩在左江游泳,或站在水中垂钓,或坐在斗马石上观日落,或站在临江街的青石板上拉琴放歌,或面对龙潭夕影、雷峰积翠、剑插清泉、亭对江流、江滩月夜、青波怀古、阁望云霞、滩松相呼等至今仍旧可寻的扬美八景大笔挥毫。立于江畔,临江街、左江、卵石河滩和尖顶石、金蛙石、象鼻石、企鹅石、石马石、海狮回眸石、海豚亲吻石等扬美奇石尽收眼底。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撰文盛赞“自南宁业,过右江(入左江),岸山始露石。至扬美,古始奇——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水激石,无此石奇”。每一块奇石、每一个景致都有着奇想和动人的故事,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浓郁的古木、竹林的庇荫下,面对着瑰丽的风光,我的风景油画画得非常投入,画面充满了怀旧情调。
夜幕降临,左江上渔灯闪烁,远方笛声悠扬,古镇村庄的上空泛起缕缕炊烟。
扬美古镇位于左江边上,上达崇左、响水、龙州,下游与右江交会成三江口,距南宁三十多公里,全镇方圆近六公里,约有五千四百村民。古镇三面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层峦叠翠,古树参天;一面临江,河水清澈,沿着左江而建的古镇,绵延深长。扬美在宋代就建成镇,明代得到发展,到了清代更是一片繁荣。古镇因水运而兴盛,也因水运不济而沉寂,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兴盛时期,扬美有八座商埠码头,成为左江重要的商埠。那时候,扬美码头泊满了南来北往的船只,而其中不少是宫宦的豪华大船。“大船尾接小船,南腔北调语不休,入夜帆灯千万点,满江钰闪似星浮。”宋以前,此地因左江沿岸荆棘丛生、白花满地而取名“白花村”。据说初期罗、陆、李、刘四姓人氏艰苦奋斗,平整土地栽树建屋。狄青平定依智高后,吸引不少汉人从中原徒迁到扬美逐渐发展。因此村左江环绕扬波逐浪风景秀丽,故称“扬溪村”。后来,随着时代进步人心向美,就更名“扬美”。扬美人非常能干,有着以色列人的性格和胆量,不论是干农活或做生意都非常出色。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不少人飘洋过海,个别女子,携一条麻绳一条扁担也敢飘洋过海闯荡北美。
杜汩插队的时候,就住在三角市六三的家。六三在村水电站工作,有一份微薄的工资够自己和父亲糊口,是个没有老婆的农民。他的父亲年轻时扛枪抗击过日本兵,见过许多世面。尽管八十高龄,但扬美许多历史典故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他的家有前厅和花园,花园里种着一棵常年开花的玉兰树,花开时芬芳弥漫。屋边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植物,宛如一间植物园。漆黑窄小的厨房边堆积着许多文物古董,有雕龙画风的窗框、顶梁的柱礎石雕和陈砖旧瓦。前屋是面积不大的客厅,墙上贴着两幅明清时期的陈旧的花鸟画,据六三的父亲说是祖父留下,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神台和神主牌上摆着明清时的香炉、酒杯、以及几个从未见过的沾满灰尘的陶器,使得我目不转睛,呆呆入神。那些破旧残缺的椅子蕴含着历史的沉甸,静静地靠在长满青苔的墙边。门前的三角市一大早就人声沸腾,街边所有的商店都敞开大门做生意,商人正用汽车将扬美特产的酸菜运往南宁。没多久,一个多小时热闹非常的商品买卖很快结束,留给街上的大青石块却是一片寂寞和垃圾。
每次酒足饭饱后,六三背着手迈着特有的恣态,踏着三角市的青石块悠然自得地领着我们到处闲荡。走到码头,江风徐来,令人精神清爽。八座用青石垒就的码头厚实凝重,临江街的古闸门如同威武的将军镇守着古镇的大门,拱卫着古色古香的临江街。立于街边的芙蓉古树枝蔓参天,历经风雨的沧桑,见证着古镇的历史。古闸门横批“临江街”三个黑体字苍劲古朴,墙体剥裂得青石砖块历历可见。
沿着光洁如洗的青石板路,两旁是三百多米青砖黑瓦、砖木结构的清代店铺,这就是建成于1832年的“临江街”。这儿,曾经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每一块陈砖旧瓦、断垣裂壁,以及载着厚重历史的飞檐屋脊,向世人诉说往日的辉煌。走进古街,明清时期的古宅鳞次栉比,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我一步一回头,慢慢地观赏身边的古屋、古石墩、古石马、石树、古老的街巷和陈旧的宅院。古旧的窗棂、幽深的庭院、刻龙雕花的飞檐和布满青苔的墙脚全都弥漫着平淡与安静。往左沿着窄巷,一堵断墙内有棵古榕树,粗大的根须深插于屋头屋角,枝繁叶茂。庭院是间五进的古宅,院子左右两边的游廊把前厅和后面的正房大院连接起来。正面是上房,雕梁画栋,门楼上和屋檐下镂刻花鸟虫鱼,墙上挂着几幅穿长袍着马褂、拖着一条小辫子的清代人物画像。门是杜甫写过的朱门,朱门的油漆也在喻示着主人往日的尊贵。 跨过高高的门槛,踱进堂屋,一眼就看见了正中摆放着的神台,神台上方安置的是南方常见的神龛,照壁上画着太极双鱼图案。在正房后面,也是一个小园子,里面种有花草树木。院子有围墙把厨房和两边的小厢房合抱起来,厨房有小门与后街相通,方便厨子买菜和佳人私奔。原来这座民居的主人是清代举人杜元春。我在充满历史遗迹的院子中漫步,被尘嚣杂事暗哑的心灵因眼前的景物而颤抖。
清凉的微风轻拂着老藤纠缠的千年古榕,低垂的云雾映衬着碧瓦红柱的望江亭,状如飞翼的檐角,倾诉着展翅的欲望。迷蒙的烟雾轻抚着江水静静东去。我迈入西北角的一条小巷,走进一座高大轩丽的清民居。从左边的游廊穿过,小院子将前厅和中间的正厅拉开。院子有一座花草藤蔓簇拥的假山,是吟风赏月的好地方。前厅由一个大厅和一左一右两个小厅组成。中间的大厅有一个高大宽敞的大门,临江而开,站在高高的门槛上往外看,江流舒缓,远山若黛。真正是:门一开,风声、雨声、市声,声声入耳;户一闭,国事、人事、鸟事,事事无关。六三操着扬美人特有的口吻指点着说:“这是明朝的七柱房,以青砖作为主要原料,用七根圆柱形的大松木作屋柱,角翘起,展翅欲飞。宽大的木板门,木雕格花的窗户,展示出一种炫耀式的大气,一种艺术的细腻。只有横梁、格子、门窗及祖宗神楼才用木材,屋子里面的间隔墙也是用青砖直砌到顶。而清朝的民居比明民居更精致美观,檐、墙和屋顶都有浮雕或水墨画,多为一些花鸟、人物图案。清朝北方建筑的风格到了南方就有些变异了。那儿是举人屋,隔墙那边是进士屋,再往前走沿着江边有慕义门、禁约亭以及黄氏庄园。”走出后门,左江静静地流淌,江边河滩是一片岩石,岸上生长着几株硕粗的木棉树,还有小叶榕和一片竹林。据说电影《邓小平在广西》、《石达开》、《杜鹃声声》等几部影视剧曾在这儿取景拍摄。
夜深人静,座座古宅如同泊在河岸的船只一样静静地依偎着古镇。杜汨和五叔操起大弦琴、二胡,加上天恩的胡琴,以及其他人的喉管、扬琴、秦琴、锁呐,竹丝之声悠悠地从古宅的深处传出。
1994年5月1日,我和杜汨等二十多个朋友,包了部汽车重到扬美。中午,烈日晒热了河滩,大家泡在水中撑着雨伞热闹非凡。有的朋友坐在水边任同伴用细河沙在背脊描绘,陆嘉陵和诸大哥则摆起舞蹈造型,吕智锦和高老光着膀子随我的歌声翩翩起舞,谢厚信也兴高采烈地快速跳起了俄罗斯舞蹈,令人发笑。夜幕降临,我们在长弧形的卵石沙滩过夜。星星在头顶闪烁,河水静静地流淌,渔火满江,尽管蚊子不断地袭击,露水湿透全身,但我觉得非常开心。
第二天一早,我和杜汨、智锦慢慢踱着石板路,走向村边的魁星楼。魁星楼建成于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楼呈方形,主楼高十五点三米,上小下大,雄伟壮观,外形似帝皇的玉玺,故称“帝印”。楼有三层,一楼供奉关帝圣君,木雕神像栩栩如生;二楼供奉文帝,木 雕神像惟妙惟肖;三楼立有魁星木雕神像,右手执笔,左手拿书,右脚提起似踢斗,左脚踏在鰲头上,一副独占“鳌头”的样子。魁星楼据说是为了激励乡里的学子刻苦攻读、学成文功武艺造福百姓而建的。后来,清代嘉庆年间临江街上邓姓人家有四兄弟勤奋读书都中了举人,均赴广东任知事,因而学子间向学之心蔚然成风,“学而优则仕”呈现勃勃生机。魁星楼不仅是一处珍贵的文物古迹,而且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纪念地,据六三的父亲说,1907年10月辛亥革命的前夕,广西会党首脑黄兴、黄和顺和黄明堂先生就在梁植堂家开会,后转移到魁星楼继续开会,部署桂南各地推翻清朝的革命武装斗争事宜,其后又在这儿进行秘密活动。辛亥革命先贤梁植堂、梁亚烈的家在古镇金马街,原先占半条街道的建筑,现仅存一厅三房和一个庭院。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曾在这儿召开秘密会议商讨要事。梁植堂曾任孙中山的机要秘书,武昌起义成功数年后辞世。梁亚烈参加镇南关起义、辛亥革命后,又积极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建立政权后任上海文史员,直到1982年仙逝。梁氏父子追随孙中山,实为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
走出了魁星楼,离开扬美古镇,我依旧沉浸在怀古幽思的氛围中。当我次第进出一幢幢旧宅,抚摸那些颜色不再鲜明的朱门和木雕;当我环顾四周,品味那些花鸟虫鱼和飞檐走角的含意;当我进退俯仰,凝视那些略见凹陷的石板和蒙尘缠网的圆柱和栋梁……我好像看见许多影子在灰蒙蒙的空气里悠悠地飘移着,有临窗而坐、捋须品茗、谈古论今的老者;有独对江流、愁锁眉头、倚闾盼归的妇人;有手不释卷、寒窗苦读、功成名就的书生;有持扇扑蝶、对镜画眉、红袖添香的佳人……他们曾在这些宅院里居住生息,做着最朴素的家族繁荣、光宗耀祖的梦,并祈祷风调雨顺、国运昌隆。他们生活过,无论朝阳暮雨无论喜乐悲忧;他们期待过,无论风吹草动无论寂寞苍凉;他们拼搏过,无论流言蜚语无论成功失败。然而,沧海桑田,一切都远去了。声音随着风烟远去,人物随着红尘远去,岁月随着流水远 篁吟竹啸谱风骚。
如今,扬美古镇已开发成旅游区,修复了辛亥革命先贤梁植堂、梁亚烈旧居,临江街、三角市铺上了青石板,江边的纤夫小道也按原貌铺上了大青石板,沿江种上竹林和花草树木,魁星楼恢复了旧貌。开通了南昆铁路后,游人坐火车一个小时就可达扬美古镇;也可坐游船来古镇,沿江悠闲地观赏邕江两岸的风光。游罢古镇,可在江边的饭店品尝土鸡、左江鱼和扬美特色的梅菜扣肉、豆豉排骨。
将来,左江河畔的古镇扬美会更具魅力,成为南宁重要的旅游胜地。(作者: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