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面版 本站服务 客服中心 网站地图 中文/繁體

“中国好人”农廷兴:半个多世纪的“衣”短情长

2024-06-11 00:00
来源:今日广西

       一件事,坚持不懈做了54年,一定不容易。54年来坚持不懈做的一件事,绝对不一般。 

———题记


       我们祝贺农廷兴获评2024年第一季度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他淡然一笑,说,其实自己很平常,没做出多大贡献。

农廷兴展示织布机上的头帕

       我们跟农廷兴聊起“短衣壮”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他兴致盎然地说,要用自己的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穿自己的服饰、唱自己的山歌、跳自己的舞蹈、建自己的展览馆……
       穿自己的服饰
虽“黑不溜秋”,却带来高光时刻
       大新县宝圩乡板价村是中越边境线上的一个村寨,先后被评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四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特色浓郁、民族团结氛围浓厚。
       农廷兴的家,就在板价村板价屯。
       客厅外间的一端,展示着三套“短衣壮”服饰——一套男装、一套女装、一套童装,像相亲相爱的一家三口。
       “宝圩壮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紧身,短至腰间,所以被称为‘短衣壮’。”摩挲着童装的上襟,农廷兴的眼神里多了几许温柔,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给人暖暖的感觉,如他和“短衣壮”的点点滴滴……
       1970年,农廷兴接过传承大新宝圩壮族服饰制作技艺的重任,成为第三代传承人。那一年,他28岁,是一名小学老师。
       “板价屯民风淳朴,是桂西南区域传统民俗文化形态保存得较完整的地区。”在农廷兴看来,“短衣壮”服饰蕴含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于是,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收集、整理“短衣壮”服饰资料。
       农廷兴踱步到客厅的另一端。这里,整齐地摆放着四台织布机。
“在‘短衣壮’服饰中,头帕制作尤其复杂,孩童、中年人、老年人所佩戴的头帕各有特色。”轻轻掀开其中一台织布机上的防尘布,农廷兴向我们展示尚未完工的头帕,“掌握头帕制作技艺的老人们去世后,这项技艺曾面临失传。”
       为了将“短衣壮”服饰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农廷兴便在当地四处搜寻现存的头帕和织布机——
       听说板六村的一位村民家中有一条头帕,农廷兴前去欲购买,结果得知头帕早已不知去向;
       听说板价村板统屯的一位老人去世后,家人整理其遗物时发现30多条头帕,农廷兴马上赶过去,却被告知“依照本地习俗,全部烧了”;
听说板六村的一位妇女有一台织布机要出售,农廷兴前后去了三次,才找到那位妇女,买下了织布机;
       听说板价村陇汤屯的一位老师家中有两条头帕,农廷兴动身前往,买到了两条保存较好的头帕。
       有了头帕,有了织布机,却没人会编织。农廷兴犯了愁。
       思来想去,农廷兴决定用“笨”办法——将头帕的线一根一根拆出来,拆一根,便记下这根线的位置和颜色,再拆一根、再记一根,最后按照记录重新编织。
      办法虽“笨”,却见效——经过反复研究、实践,近乎失传的“短衣壮”头帕制作技艺被找回来了。
       直到目前,板价屯的农美新、农丽业、农花梅、农梅珍、农美青等10多位妇女还坚持织头帕、染布料,做全套服饰,或出租,或出售。
       “短衣壮”服饰主要以蓝黑色、黑色为主。“别看这些服饰‘黑不溜秋’的,却给我们带来了高光时刻。”农廷兴笑道。

农廷兴向本报记者介绍收录在山歌集里的作品

       2002年八一建军节前一天,农廷兴率板价山歌队去德天瀑布景区游玩。当天,正碰上中央电视台(现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民欢歌》节目组到景区录制节目。板价山歌队队员穿的民族服饰与众不同,引起游客的好奇。当时,节目组临时决定让板价山歌队上场表演。节目播出后,在大新县引起了很大反响。
       2003年,板价山歌队代表大新县参加崇左市第一届民族山歌比赛。“别的参赛队伍都穿得光鲜亮丽,只有我们的队伍穿着‘黑不溜秋’的壮族服饰,大家都觉得在形象上被人比了下去。结果评委认为我们的服饰有特色、契合比赛主题。我们也因此得了高分。”说到这,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此后的表演中,他们坚持穿自己的“短衣壮”服饰。
       唱自己的山歌
从山歌“新手”变成山歌“大师”
       在大新县,壮族人口占全县人口90%以上。山歌是当地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或以歌会友,或以歌抒情,或唱丰收的喜悦,或唱节庆的欢欣。
       在山歌熏陶中长大的农廷兴,对于山歌,有自己独特的情感。
       农廷兴坚持挖掘、搜集宝圩山歌资源,在此基础上,学习、研究山歌创作技巧。
       “深入田间地头,足迹遍布大新县、龙州县,只要会唱山歌的,我都去拜访。”农廷兴说,“在这件事上,我是‘不耻下问’的。”
       了解到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布双屯有一位年纪和自己相仿的妇女唱山歌很有名,农廷兴便上门拜访。最终虽拜师未成,但是在交流过程中,农廷兴学到了不少山歌创作知识。
       从最开始的学习、仿写,到后面自行创作,农廷兴逐渐从一名山歌“新手”变成了可以即兴创作的山歌“大师”。
       《齐心能把海填平——广西大新县壮族山歌选辑》《山歌奇葩——“诗三句”情歌选集》《桂西南大新山歌“诗三句”情歌对唱集锦》……如今,农廷兴创作的山歌已有1000多首,部分山歌收录进一些山歌集中。
       “有织布歌、敬酒歌、爱情歌等。”农廷兴介绍道,这些山歌中,以《蹬荡》、《农家乐》、《催眠歌》为代表的一批原生态山歌,歌词古朴,曲调优美,反映了壮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迎宾曲》、《敬酒歌》、《送客歌》旋律欢快;《侬峒欢歌》、《姐妹送嫁歌》、《哥妹定情》情深意长。
       农廷兴觉得最能体现当地山歌特色的是“诗三句”。
       “它以三句七言为一首,每句的尾韵一致,琅琅上口,易记、易唱、易传。”对于“诗三句”,农廷兴有自己的理解,“使用高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简练的语言,仅仅21个音节就表达出完整的中心意思。”
       农廷兴还自费请当地有名的歌手演唱自己创作的山歌,录制下来,通过便携手提音响设备播放。
       1988年,农廷兴组建板价山歌队,在表演中,坚持唱自己整理、创作的山歌,先后在各类山歌比赛中斩获50多个奖项。

       跳自己的舞蹈
自编自导了20多个特色舞蹈节目
       从山歌表演到舞蹈表演,农廷兴说,这其中,离不开台湾音乐人李哲艺的点拨。
       2004年,李哲艺随团来到板价村采风。看了板价山歌队的表演后,他对农廷兴说,板价村不仅要有山歌,还要有舞蹈,歌舞结合,民俗文化内容才更加丰富。
       农廷兴觉得在理。和队员们协商达成共识后,农廷兴将板价山歌队更名为板价“短衣壮”民俗文艺队。
       在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农廷兴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当地民俗元素,自编自导了《蹬荡舞》、《侬峒欢歌》等20多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节目。
       农廷兴坚信,时刻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现代审美需求步调一致,不断进行创新,是支撑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前提。
       《铜钱舞》就是农廷兴的创新之作。
       以前的铜钱舞是将铜钱放入竹条中,在舞蹈时配合各种敲打动作,以此发出声响。可是,在表演时,农廷兴觉得铜钱太小、太轻,发出的声响气势不足,便想方设法加以改良。
       增加铜钱数量、改变竹条长短……多次尝试后,农廷兴作出大胆的决定:“将铜钱换成铁制的垫片串在竹条的两端。铁制垫片重量足,击打起来声音更大。”
在后来的实践中,农廷兴的改良效果得到了验证。当队员们一起舞动时,道具营造出了更大的声势,整个舞蹈给人带来了更震撼的感受。
       说到兴起时,农廷兴抓起身边的竹条,往前踏了一步,先将竹条往身体左上侧摇了两次,接着依次换到右上侧、左下侧、右下侧。伴随着每一个干净利落的动作,竹条都发出脆亮的响声。
       建自己的展览馆
有形的物件可以保存,无形的文化呢?
       从客厅的外间转入里间,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三面墙壁上,几乎贴满了相片,或大,或小,或黑白,或彩色。
       农廷兴给这些相片起了一个主题:大新宝圩“短衣壮”民俗活动掠影。
于农廷兴而言,每一张相片,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回忆。
       从1970年到2024年,因了农廷兴、因了“短衣壮”民俗文化,板价屯屡屡“出圈”——
       先后被国内外众多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吸引了挪威、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游客,以及国内外民俗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观摩;
       2018年,“大新宝圩壮族服饰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19年,捷克友人到访宝圩乡交流民族服饰制作技艺……
       从28岁到82岁,引领板价屯、引领“短衣壮”民俗文化屡屡“出圈”的农廷兴,却真的老了。
       “我们都成了‘爷爷奶奶’辈的人。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务工了,招不到年轻队员,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啊?”“短衣壮”民俗文艺队的几位队员和农廷兴讨论着。
       农廷兴感慨,这是他们共同的担忧。
       目前,农廷兴正着手在屯里建自己的展览馆,计划将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关于“短衣壮”的各类物件保存下来。
       “有形的物件可以保存,无形的文化呢?”注视着墙上整齐张贴的大新宝圩壮族服饰制作技艺流程图,农廷兴陷入沉思……

(左江日报记者 陈文圣 许凯历)

 

 

责任编辑 黎 坚

0 0

新闻热图

最新文章

每周热点


|友情链接
中国食品安全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健委 海外网人文频道 中新网 中纪委 人民网 凤凰网 新华网广西频道 广西新闻网 广西百城网 听闻广西 中国评论网 东盟资讯网 东盟新闻周刊

中国广西联络电话 : 13977139777 电邮: todaygx@163.com 网站制作: 广西柒贰壹度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今日广西网  京ICP备2002846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5847号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今日广西网站宣傅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不过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与今日广西网站无关,今日广西网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