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面版 本站服务 客服中心 网站地图 中文/繁體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人民美好生活的历程及成就阐析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2025-03-21 12:43
来源:今日广西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5年是持续奋斗改善人民生活的75年。发展民生和改善人民生活是党和国家的使命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奋斗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发展成果普惠全体人民主要彰显在三个历史时期的成就: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具体体现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每个阶段、每个方面、每个细节当中,正是这些 具体变化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让人民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建设人民美好生活的巨大成就。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伟大成就;人民美好生活

 

2024年5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法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5周年。75年来,依靠全体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 济体,数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一重要论述总结提炼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的伟大成就和人民获得的美好生活。从人民美好 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角度诠释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伟大成就,是我们深刻领悟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以上重要论述和他强调的新要求的一个重要视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发展民生和改善人民生活是党和国家的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在接续奋斗中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中国人民的民生事业获得巨大发展。从定量分析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各行各业取得的发展成就,人民生活的蒸蒸日 上,浓缩在一组组数据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 长了223倍。2023年,我国人均GDP从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89358元,比1952年增 长89倍,年均增长6.5%,特别是2023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13400美元, 我国已经由成立初期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从1949年的49.7元增加到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了76倍,年均 增长6.0%;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1956年实际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5.5%; 全国就业人员74041万人,比1949年扩大了3.1倍,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 的就业;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城镇化率从1949年末的10.64%增加到66.16%,比 1949年末提高55.52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8.3平方米 提高到40余平方米;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在校生分别为1.6亿人、4542万人,分别 是1949年的6.4倍、103倍,基础教育各学段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 平;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博物馆6833个,分别是1949年的59倍、325倍;人 均预期寿命达78.6岁,比1949年提高43.6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已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 列。与此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多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1949年底全国通车的铁路、 公路里程分别为2.2万公里、8.1万公里,全国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发展到2023年末,我 国铁路、公路里程分别猛增到15.9万公里、544万公里,分别比1949年增长6倍、66倍, 高速公路里程18.4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8万公里、定期航班航线里程876万 公里。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地发展,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 高速公路网和港口集群,铁路和公路客货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一。必须指出的是,以上伟大成就的取得和人民生活大改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民持续奋斗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 都对改善民生、建设人民美好生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这一视 角出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发展民生的实践历程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但中华人民共 和国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的,“生产萎缩,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业众多”。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 元,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更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与此同 时,我国城镇失业工人从1949年到1951年年均达400多万人,失业率高达20%以上; 全国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8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0%。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6亿 人口中,就有文盲4亿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今天要将革命战争进行到底,要医治 长期战争遗留下来的创伤,要从事经济的文化的国防的各种建设工作”,“国家预算 要保证重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生活”。 基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 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服务”这个党的根本宗旨,具体转化为从就业、教 育、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改善人民生活的思想主张,把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作 为检验民生实现的价值指标和评判标准。比如,就业是民生之本,旧中国遗留了大量 的失业人群,毛泽东同志强调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件大事,党和人民政府要有步骤地帮 助失业者就业。同时,党和国家在制定“一五”计划时强调,发展卫生、医疗事业是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加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还积极地将上述思想和主张付诸实践,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比如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恢复国民经济、实施“一五” 计划,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为解决民生问题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贯彻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在城市和农村开展扫盲运 动,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特 别是在广大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制度,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加大劳动就业、 工资福利等社会保障力度,建立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具体的制度 保证;颁布系列法律法规,奠定了民生法律基础。 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人、农民收入增加, 生活有所改善,1952年与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1952年11月 开始在城市和农村开展扫盲运动,至1954年底,在一些大城市的工厂职工中基本上消 除了文盲。通过进行土地改革和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比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大提高,其中仅土地改革,就使全国3亿农民免除每年向地主交纳的 3000万吨以上的粮食,并无偿获得7亿亩土地,分得房屋3795万间、粮食100多亿斤、 农具3994万件,这是中国人民在历史上获得的前所未有的经济补偿。 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还通过城市支援农村建设和统 购统销逐步缩小城乡“剪刀差”等举措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广泛开展的“扫盲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破四旧”运动等,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农民的文明程度;在城市通过 私营企业改造、实行“八级工资制”和廉价租住等举措,最大限度地避免在社会基本 保障上出现悬殊差距问题。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在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彰显了重视民生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在科学与和谐发展的总体战略下,党和国家面对 新的民生问题,又采取了若干重大举措,使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得到了实质性提升。

 (一)在制定和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上注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制定和实施的现代化战略突出民生价值取向,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置于重 要位置。比如,在“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在每一步经济增长指标中,都有相对应的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即“温饱”“小康”“中等发达”水平对应着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2. 实施从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 来。要使人民的生活一步步好起来,就必须发展生产,就必须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客 观实际,打破齐头并进发展格局,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影响和带动 其他人和其他地区实现共同富裕。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 始倡导实施,经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和党的十五大的不断完善,成为党和 国家领导人民发展国民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 代,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起了强大的国民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 大幅度提高。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102398亿元),人民生 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文化、社 会保障、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3. 调整产业结构,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之后的重大经济政策 调整,是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有力举措。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开始,我 国工业化发展战略从过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倾斜战略,转变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并举的均衡发展战略,调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采取加快农业、轻工业、 流通业发展的种种措施,使我国经济得到全面发展。1993年我国城乡人民告别“票证 经济”时代,我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在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战略中注重对民生事业的规划 

党的十六大前后,党和国家面临的最大民生问题是:缩小贫富差距,理顺收入分 配机制,重点提高城乡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确保人民收入总水平与国民经济保持 同步快速增长。为此,党和国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布 局,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解决民生问题。 

1. 从以往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转变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带 来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也拉大了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距。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 国家在发展上的指导思想实现了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的转变。必须指出的是,党和国家强调的社会公平正义,是要改变国民经济增量 分配严重不公的状况,并不是要再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要求在经济增长的 同时,逐步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些举措使民生问题的改善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2. 从侧重经济立法到注重民生立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时期里,我国侧重 于经济立法,是基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基本建立,民生立法的需求也随之凸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个 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 用。” 因此,要给予有关民生的就业、安全以及私有财产更多的法律保护。第四次宪 法修正案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 宪法。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保障人权,而且个人私有财产从此获得了 与公有财产平等的地位。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先后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 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等牵动亿万人心的法律及法律草案得 到颁布实施及提请审议,反映了中国立法重点的转变,也反映了我国在总体上进入小 康社会以后的一个强烈的社会需求,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坚定决心, 也体现了党和国家采取了更大力度推动民生事业的发展。 

3. 从建设型财政到公共型财政转变。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解决民生问题 在财政理念上的一个显著变化。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活力迅速增强带来了我国财力 的逐渐强大,国家更有实力来解决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所提供的基本公共 服务内容更多,涵盖面更广。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财政理念突出了以民为本, 更加关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安排就业专项资 金426亿元、社会保障资金2906亿元;2011年,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达2.82 万亿元。 

4. 加大解决民生问题的决策力度。在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战略布局下,党和国 家在解决民生问题上采取了若干重大举措,使民生问题的改善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比如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城市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农村对种粮农民实行 各种补贴;废止农业税,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 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被广大农民称为最实在的惠民政策;实施积极的就业政 策,对企业实施“五缓四减三补贴”②政策,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21万 人;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从2002年至2011年,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快了社 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先后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全国普遍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在“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 了从“温饱”到“小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据统计,从1979年到 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由3624亿元增加到11690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8.4倍; 1978—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22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316元上升到6280元;同期,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1999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资料显示,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提升到了“中低收入”国家行列,2003年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 高了人民生活水平,1978—1984年农业快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的比重从 24.79%上升到29.67%;轻工业实行“六优先”政策,使轻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至90 年代增长速度一直快于重工业,1997年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9.1∶50.9③。产业结构由 原来的畸重型向轻型化转变,使我国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也带来了人民消费机制的根 本变化,消费资料计划定量分配机制让位于市场化自由选择机制,1993年中国城乡人 民告别“票证经济”时代,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以分配体制改革 的促动下,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向居民个人倾斜。根据国家计 委综合司的测算资料数据,中国居民所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 由1978年的50.5%上升到1994年的69.6%。

 在科学与和谐发展战略布局下,民生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在1998年公共财政概 念的提出后,我国财政改革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10年我国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 的1121.1亿元、从2008年的68272.3亿元增加到83080亿元。随着国家财力的 增强,党和国家更有物质基础来解决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 务内容更多,涵盖面更广。其中针对住房难问题,在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 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拨款达1300亿元,全国有1500万户中低收入及困难家庭受 惠;2011年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达2.82万亿元。通过改革分配制度,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从2002年至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69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21810元, 年均分别实际增长8.9%和9.7%[10]109-110。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收入 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时,低收入群体生活也得到较大改善。全面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城市,从2005年起,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 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改为国家供养;2006年1月1日起中国 取消了农业税,这是广大农民群众得到的最实在的惠民政策。 

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持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不断变为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 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 社会治理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向,推动共同富 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成就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14亿多 中国人共有的;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生活上,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这表明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开创了人 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此外,一系列数 据印证了新时代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和全面改善。2023年我国人均GDP从 2011年的35083元增加到89358元,已经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 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民生活从总体小康上升到全面小康,步入富 足生活。我国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4.5%下降至2019年的0.6%,2020年我国脱贫攻 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在财政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健康中国建设等 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财政收入日益增长,2022年全国财政收入从2013年的约12.9 万亿元增加到约20.4万亿元,教育科技、基本民生、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支出有力有 为;2023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2年的2.88∶1下降至2.39∶1,人 均预期寿命由2011年的73.5岁增长到78.6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连续9 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城镇新增就业规模显著扩大,2012年以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人数连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至2022年末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2023 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3%,比2015年末提高8.4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公路总里 程达460万公里,超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14.4万个④。 以上的一系列数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一)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有了新判断和新要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代表 中国共产党向中外记者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 个庄严承诺,既折射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变,又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辉煌历程的力量源泉和价值指向,赋予新时代民生新内涵和新要求,不断满足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 位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对发展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即新时代人 民的需要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美好生活 需要,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022 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基于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开启了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求在更高的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抓手,即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 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 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这个“全方位”还具体体现在群体覆盖面广、各类配套政策以 及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 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这一新要求的提出,要求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进入新时代10多年来党和国 家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还具体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 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等方面。 

(二)从战略高度对民生问题进行长远规划和战略部署 

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就把改善民生摆在了首要位置,提出要着 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 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 本目的,并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 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战略 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提出新时代“三步走” 战略对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作了战略部署和安排:第一步,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求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第二步,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第三步,2035年到本世纪中 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 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阐述了增 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部署和要求,聚焦新时代民生领域中的矛盾和 特点,从就业、教育、收入、健康、社会保障、住房、安全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未来 民生工作的新部署。

 (三)采取一系列发展措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民生是“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发展措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了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着力缩小区域差距方面,以实现区域协调发 展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抓手,系统谋划和推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 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全面振兴 等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发展中促 进相对平衡。在着力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着力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通过完善社 会保障制度、完善个税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稳 步缩小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与此同时,党和国家还通过加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绿色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法治民生、公平正义等举措保障和提升 人民生活品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亿万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胼手胝足的奋斗、埋头苦干的 拼搏,共同绘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来的美好生活画卷。奋进新征程,全国人民要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不断得以实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何成学)

 

 

0 0

新闻热图

最新文章

每周热点


|友情链接
中国食品安全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健委 海外网人文频道 中新网 中纪委 人民网 凤凰网 新华网广西频道 广西新闻网 广西百城网 听闻广西 中国评论网 东盟资讯网 东盟新闻周刊

中国广西联络电话 : 13977139777 电邮: todaygx@163.com

©版权所有 今日广西网 战略合作单位:爱国工程研究院、贵州爱国教育研究院、爱国品牌事业发展中心、大国品牌(广西)传播中心、广西大数据技术学会、广西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研究发展协会  京ICP备2002846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5847号

今日广西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todaygx@163.com,我们将在当日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