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产业兴 十里坪坦的特色振兴路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实地见闻
仲夏七月,西北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校学子暑期“三下乡”联合实践团一行,深入广西资源县十里坪坦,通过走访农户、考察基地、与村干部交流等形式,探寻乡村振兴政策带给当地乡村发展的新变化。

经过实地考察,实践团成员们发现,随着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这片曾因交通闭塞而发展滞后的边远山区,如今已依托茶叶、“独活”种植、高山土鸡养殖及生态园旅游,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振兴之路,村民的生活正发生着看得见的改变。

“以前路不好,车子进不来,种出来的东西运下山要费很大劲,卖的东西连本都回不了。如今路通了,收购商直接到基地收,茶叶鲜叶能卖出每斤80元的好价,‘独活’亩产收益超4000元,土鸡更是成了县城餐馆的‘抢手货’。”在十里坪坦的茶园里,村民一边介绍茶叶种植情况,一边对实践团成员说。

过去受限于崎岖山路,当地农产品外销困难,村民多以传统作物种植为主,收入微薄。而如今,平整的水泥路已通到田间地头。道路的畅通,让当地开始规模化发展特色种养:连片的茶园沿坡而建,嫩绿的茶叶在山间舒展;中药材“独活”在林下茁壮生长,叶片间透着生机;山坡上,数千只高山土鸡在林间穿梭觅食,构成一幅生动的生态图景。
道路的畅通,不仅让农产品“走出去”,更让城里的游客“走进来”。实践团在当地生态园看到,停车场内停满了来自桂林、湖南、南宁等周边城市的车辆,游客们或在茶园体验采茶乐趣,或沿着山间步道欣赏云海风光,或在农家乐品尝“茶香土鸡汤”“独活炖肉”等特色菜肴,一派热闹景象。

“以前哪敢想能靠‘玩’赚钱?”经营农家乐的刘老板笑着说。生态园建成后,她家的土鸡、土鸡蛋、井水鱼、自种蔬菜成了游客眼中的“香饽饽”,旺季时一天能接待20多桌客人,月收入比过去一年还多。
据村干部介绍,依托“高山茶园+生态养殖+自然风光”的组合优势,当地生态园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10余户村民开起农家乐、特产店,旅游综合收入年达300万元。
亲临十里坪坦生态园,最大的感受是“路通万事兴”。从农产品运不出山,年年种年年亏,到特色种养形成规模,再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道路就像一根纽带,把资源、产业和市场紧紧连在了一起。

坪坦生态园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见证了乡村发展的思路:既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产业发展“铺路”;更要立足本地资源,找准特色发展方向,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的十里坪坦,道路宽敞、产业兴旺、游客往来,曾经的“深山窝”正蜕变为乡村振兴的“示范地”,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发展中不断提升。
据悉,十里坪坦生态园依托高海拔、无污染的自然条件,已发展茶叶种植500余亩、“独活”300余亩,年出栏高山土鸡10000余只。(东北财经大学 刘伦池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