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绘就振兴色:桂工学子灌阳实践纪实
今日广西桂林讯 2025 年 7 月 10 日至 14 日,桂林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追溯红色足迹,赓续爱国精神” 实践团,奔赴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师生组成的队伍,以 “红色研学 + 产业助力” 为核心,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践行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红色研学:在历史回响中筑牢初心
7 月 10 日清晨,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走进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园区内,庄严肃穆的纪念碑矗立在苍松翠柏间,展厅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队员们放慢脚步,认真观看泛黄的红军家书、磨损的绑腿、锈迹斑斑的步枪,聆听讲解员讲述 1934 年红军在新圩阻击战中浴血奋战的故事 —— 战士们在缺粮少弹的困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抗敌,用生命守护革命火种。
“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曾见证过这么壮烈的牺牲。” 一位队员一边记录,一边红了眼眶。在互动交流环节,大家围绕战役的战略意义、红军的纪律作风等问题向讲解员请教,深入探寻革命先辈的精神密码。离开纪念园时,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这次研学不仅是对历史的重温,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要把红军不怕难、敢担当的精神,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此次红色之旅,为整个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图为实践团参观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 黄开源 供图
田间劳作与座谈:在接地气中摸清产业痛点
7 月 11 日,实践团的身影出现在新街镇飞熊村的田间地头。正值红薯栽种的关键期,村民们早已在田里忙碌。队员们挽起裤脚、戴上草帽,跟着村民学习栽种技巧:翻土要均匀,起垄高度要适中,栽苗时根系要舒展,浇水要浇透。起初,大家动作生疏,要么翻土深浅不一,要么栽苗歪歪扭扭,但在村民的耐心指导下,渐渐掌握了要领。烈日下,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衣服被浸湿贴在身上,却没有一人停下手中的活。
“咱们飞熊村的红薯,是出了名的软糯香甜,可惜‘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 劳作间隙,村民李大爷坐在田埂上,向队员们倒起了 “苦水”。他说,村里红薯种植面积有两百多亩,每年产量可观,但销售全靠外地商贩上门收购,商贩压价是常事,村民们只能被动接受。“要是能自己找销路,多赚点钱,大家种红薯的劲头更足了。” 李大爷的话,让队员们心里沉甸甸的。
带着在飞熊村发现的问题,当天下午,实践团马不停蹄赶往永富村,与驻村第一书记展开座谈。第一书记拿出村里加工的红薯粉,向队员们介绍:“这几年,我们依托本地红薯资源,搞起了红薯粉加工,现在有 3 个小型加工厂,年产红薯粉十几万斤。但难题也很突出,一是没品牌,包装就是简单的塑料袋,没有任何标识,消费者记不住;二是销路窄,主要靠本地集市和熟人介绍,想卖到外地,连个像样的‘名片’都没有,附加值根本上不去。” 座谈会上,队员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初步的想法,比如设计特色包装、尝试线上销售等,为后续帮扶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市场调研:在走访中找准破局方向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灌阳红薯粉的市场现状,7 月 12 日,实践团走进灌阳县城农贸市场,开展专项调研。市场里,售卖红薯粉的摊位有二十多个,大多摆着大袋散装红薯粉,少数摊位用透明塑料袋简单分装,上面没有任何品牌名称和生产信息。队员们分成三组,挨家挨户与商户交流。
“老板,您这红薯粉多少钱一斤?主要卖给什么人呀?”“外地游客会买吗?有没有人反映包装或者品牌的问题?” 面对队员们的提问,商户们打开了话匣子。一位经营了十年红薯粉生意的张大姐说:“咱们灌阳红薯粉品质没话说,本地人买得多,但外地游客很少问。你看隔壁县的红薯粉,印上当地的风景图案,还注册了‘灌阳粉条’的商标,装在礼盒里,一斤能卖 25 块,咱们的才卖 8 到 15 块,差了一大截。” 另一位商户则提到,自己想过做线上销售,但不懂电商运营,拍不好产品照片,也不会做直播,只能眼睁睁看着好产品 “藏在深闺人未识”。
经过一整天的调研,实践团梳理出灌阳红薯粉产业的核心问题:品质过硬但 “酒香也怕巷子深”,缺乏品牌塑造导致辨识度低,销售渠道单一制约市场拓展。队员们一致认为,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从 “品牌包装” 和 “渠道拓展” 两方面同时发力,才能让灌阳红薯粉真正 “走出去”。

图为实践团在灌阳县城农贸市场开展红薯粉专项调研 赵耀祖 供图
长效帮扶:以校地联动书写振兴新篇
五天的实践转瞬即逝,但实践团与灌阳的联结才刚刚开始。离开前,实践团与永富村正式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带队教师李艮表示:“这次实践,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基层,真切感受到了乡村发展的需求和潜力,也为我们后续精准帮扶找准了方向。校地联动,就是要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为乡村解决实际问题。”
据悉,实践团回到学校后,将立即启动帮扶工作:一方面,联合学校设计专业师生,结合灌阳的红色文化和山水特色,为红薯粉打造专属品牌标识和系列包装,从 “颜值” 上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邀请电商平台的专业讲师,为永富村村民开展线上培训,内容包括网店开设、产品推广、直播带货等,帮助村民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同时,队员们正加紧整理调研数据,撰写详细的实践报告,从产业规划、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为灌阳当地政府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提供参考。
此次灌阳实践,是桂工学子用青春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从红色研学中汲取力量,在田间地头发现问题,到市场一线寻找对策,再到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实践团以实际行动,推动红色基因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为灌阳乡村振兴绘就了一抹亮丽的青春色彩。(刘雨梦)
责任编辑:吉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