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边境地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在于把“均衡”的底色铺厚、把“优质”的内核做实,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政治核心,县级教育工委和中小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强大动能。
一、把握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在基本均衡基础上的迭代升级,是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并重,既强化“均衡”,也突出强调“优质”。其核心是实现“四个更”。一是全面发展的理念更鲜明。坚持有教无类,五育并举,因材施教,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二是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着力补齐短板,进一步解决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加快提档升级,做到校校达标、项项达标。三是教师队伍更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教师交流轮岗,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四是人民群众更满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明显扩大,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二、聚焦边境地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作为边境县,既面临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困难,又因为历史、区域等因素具有自身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当前边境地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边境地区人口分布分散,部分学校布局不合理,城乡学校在硬件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仍存在差距,需进一步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及“强校带弱校”集团化办学模式。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边境地区教师待遇偏低,优秀教师流失严重,部分学校存在“教师补不进、教不好、留不住”难题。尽管通过“组团式帮扶”和“县管校聘”改革优化配置,但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仍需加强,尤其是乡村薄弱学校。
三是教育信息化水平不足。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设备陈旧落后,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足,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不完善,制约了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的普及。
四是区域经济差异影响投入。边境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对教育支持有限,导致教育设施更新、教师培训经费等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五是政策执行与资源分配矛盾。部分政策在基层落实中存在宣传不到位、执行偏差等问题,如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不畅、优质资源过度集中等,需强化监督和动态调整。
三、锚定目标,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针对边境地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着眼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目标,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一)健全“1+3”议事规则,把好方向管大局。
“1”是统一实行“党组织会议先议”制度。凡涉及学校发展规划、绩效工资分配、基建采购、招生录取、评优评先等“三重一大”事项,须先召开支部委员会(或党委)会议形成决议,再提交校长办公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依规办理,确保党组织意图贯穿决策全程。
“3”是建立健全《党组织会议讨论决定事项清单》《党组织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议事规则》《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解决“大事不议、小事多议”问题。
(二)深入推进“双培双融”工程,抓好班子带队伍。
“双培”,即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以“双培养”机制实现学校办学和党建工作的双促进、双提升和双丰收。
“双融”,即科室组与党支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统一设立“党员名师工作室”,覆盖关键学科,实行“名师+党员+青年教师”青蓝结对,定期开展“党员示范课”活动,以此缓解并逐步解决“弱师”问题。
(三)实施“三大攻坚项目”,党旗领航破难题。
一是党组织领导的城乡联建办学攻坚。推广“校际联建、融合共促”党建联建机制,采取1所县直属学校结对帮扶N所乡镇学校的模式,推进组织共建、阵地共用、教师共培、活动共办、教学共研,着力解决城乡学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推进学区制向集团化办学转型升级,将若干义务教育学区优化重组为若干教育集团,每个集团以城区优质校为核心校,辐射带动乡(镇)中心校、村完小,形成“1+N”发展共同体。
二是课堂革命“党员领航”攻坚。聚焦新课标落地、AI赋能等新课题,组建由党员学科带头人担纲领衔的“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人工智能+课堂”三大攻关党支部,每季度召开工作现场会,形成“问题—课题—成果”闭环。
三是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攻坚。建立“县域内轮岗+跨区域交流+柔性流动”三位一体流动网络。持续实施支教走教计划,选派县城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尤其是党员骨干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任教。构建需求精准对接、资源高效整合、成效持续追踪的教育帮扶送教体系,常态化推进以党员教师领衔的送教下乡活动。通过“教学评一体化”送教模式,以送教下乡、示范课展示、同课异构等形式,将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辐射至乡村学校,缩小城乡教学差距。通过党员教师交流轮岗和送教下乡,形成“城乡双向流动”的常态化机制,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注入新动能,缩小城乡、校际间教师队伍水平差距,不断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持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优势,让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有“主心骨”,让每一名党员教师都成为“领头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赵宗健)
责任编辑:吉文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