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上访村”到“模范村”:黄竹岗村的基层治理创新之路
今日广西桂林讯 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与云雾峰林交相辉映,延伸至山的顶端,山上种满了月柿,黄橙橙的柿子挂满枝头,美丽如画,让过往的的行人叹为观止。这是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有名的盘山公路,蜿蜒盘旋向上延伸,当地人称“五层楼”。这条绝美公路连接着G241国道和黄竹岗水库移民村。该村距县城约40公里,地处海拔600多米的大山腹地,这里居住着瑶、汉、壮等民族共80多户300多人口。
黄竹岗村新寨门
黄竹岗原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山冈,上世纪60年代因修建兰洞水库,位于库区的桥头村村民整体搬迁至此形成村落。刚搬迁到这里时,该村人均仅有水田0.2亩,亩产不到一百公斤,收入不足百元。村民因此在上个世纪集体上访不断,甚至曾一度到自治区首府南宁上访。然而,进入90年代后,村民们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发展特色水果月柿种植,村民经济收入节节攀升,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如今已是远近文明的民族团结富裕村,户均拥有小汽车2.5辆,村民年人均收入名列全县前茅。具体是什么让村民们连续三十多年止诉息访,如何实现新时代下基层治理新模式?带着这个话题,最近,我们走访了该村。
党建引领:从“一盘散沙”到“聚力同心”。黄竹岗村的蜕变始于党组织的核心引领。1967年,为响应国家“兴修水利、造福民生”的号召,兰洞水库正式开工建设,原址桥头村在存水淹没线以下被划入库区,原桥头村的大部分村民告别祖辈生活的土地,搬迁至海拔更高的荒山野岭——海拔600多米的黄竹岗。可是,搬迁后的生活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人均耕地从1.6亩锐减至0.2亩,粮食亩产不足百公斤,村民只能以杂粮果腹,住着简陋的茅草房,生活一贫如洗。更为严峻的是,1970年的一场特大洪灾无情地冲毁了庄稼和房屋,让本就艰难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在这里,他们面临着“三无”困境:无耕地——人均仅0.2亩的贫瘠山地;无住房——临时搭建的竹木窝棚难以抵御风雨;无产业——传统农耕模式难以为继。搬迁第一年,全村粮食产量骤降60%,户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生活陷入绝境。面对艰难困境,政府积极行动,实施土地置换、住房补助等政策,为移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生产支持。但黄竹岗人深知,仅靠政府扶持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必须依靠自身努力。这个开始仅有5名党员的“袖珍党支部”却成为撬动全村发展的支点:党员带头示范:面对1970年特大暴雨灾害,党员李德标主动组建“抗洪先锋队”,带领村民重建家园,三年内不仅修复了被毁房屋和农田,更使村集体工分产值跃居莲花公社首位。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领村民拿起钢钎铁锤,奔赴山间地头开荒造田。经过12年的艰苦努力,他们将陡坡改造为果园基地,在山上开拓出了一片片生存空间。凭借着这股“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劲头,黄竹岗人为后续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火种。至1980年代底,全村实现通水、通电、通路,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村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1990年代后,村党支部领航产业:在多次种植板栗、八角失败后,党员骨干率先试种月柿,成功后推广至全村,打造出人均14亩、年产量超万吨的月柿产业基地。完善党员结对帮扶机制:富起来的党员主动结对贫困户,垫资购买农资、手把手传授技术,使困难家庭户脱贫致富。靠着“支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的模式,使党组织成为凝聚民心的“定盘星”,彻底扭转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惯性。
黄竹岗村公益事业村民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着办
产业兴村:从“单一补偿”到“立体造血”。黄竹岗的治理智慧在于将经济发展作为破解矛盾的钥匙:1982年至1992年间,因山场权属纠纷,村民走上了长达10年的上访之路,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生活跌回到70年代的水平。1992年以后,山场权属得以确定,村民们痛定思痛,决心将精力投入到生产发展中。在上级部门及当地信用社的支持下,他们种下1万多株月柿,开启了自我救赎之路。这一时期,黄竹岗人逐渐认识到“叫苦”不如“苦干”,开始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经济,为后续发展探寻方向。黄竹岗人深知要想致富就要壮大特色产业,实现长远发展。他们大力发展月柿产业,完善全产业链发展。黄竹岗村依托3000亩月柿种植基地,积极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2013年,他们在全县率先引进“大秋甜柿”等优良品种,使亩产值提高30%,单价翻了两番;注册“瑶乡金柿”地理标志,借助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及东盟市场。2020至2024年,全村80多户家庭年收入超过40万的有12户,一般家庭年收入的也有12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万元大关。同时,黄竹岗村通过分享月柿种植技术经验,带动周边移民村发展月柿产业,让月柿真正成为了黄竹岗村及周边地区的“致富果”。多元产业,集体经济突破。黄竹岗村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在发展竹林经济方面,1500亩毛竹林通过卖原材料,实现创收30万元;促进茶旅融合方面,300亩生态茶园推出采茶体验、茶艺研学等项目,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发展200亩集体果园,年创收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0年的不足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一定规模。文旅融合,深化乡村旅游。黄竹岗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村里依托丰富的月柿产业资源,打造了月柿主题观光园和生态有机茶园,游客可以在这里观赏月柿种植的全过程和体验摘果、采茶的乐趣。同时,村里还建设了黄竹岗汽车旅游营地,营地内设有停车场、休息区、餐饮区等配套设施,为自驾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服务。通过这些举措,黄竹岗村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还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荒山变金山:利用库区移民特有的山地资源,发展“柿子+毛竹”立体种植。3000多亩月柿与1500亩毛竹的组合,使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创造了恭城县“八个第一”的奇迹。集体与个体双赢:创新“集体所有,分户管理”模式:集体提供果苗和技术支持,农户承包管理;收益按“九一分成”(九成归己,一成归集体),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5万元),又激发了农户积极性。产业链延伸:近年依托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瑶族风貌民宿、兰洞天池观景台、水库移民历史展览区,推动产业从农业向三产融合升级。从“一日三餐杂粮饭”到“家家住楼房、户户有轿车”,产业造血让村民实实在在共享发展红利。
多元治理:三支队伍激活“神经末梢”。黄竹岗构建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治理网络:在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黄竹岗村建立健全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村调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创新推行“红黑榜”“积分制”等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营造了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自治强基: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村规民约》,设立监事会监督集体资金使用。在村道扩建中,多户村民自愿主动拆房让地,有的还拆掉自家房屋,促成“先锋路”诞生,演绎了现代版“六尺巷”精神。法治保障:联合派出所成立治安联防队,连续15年刑事、治安案件零发生,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德治润心:组建文艺队、舞狮队,开展“传统文化进家庭”活动;设立“黄色名单”动态帮扶困难群体,实现“老有所依、幼有所教”。优化乡村治理,构建和谐家园。三治融合使黄竹岗从“矛盾火药桶”变为自治区文明村,证明了“心通”方能“路通”。多年来,黄竹岗村实现了无人上访、无封建迷信、无赌博、无治安刑事案件、无各种纠纷的“五无”目标,村民们和睦相处,共建共享共同守护着这个宜居美丽的家园。
打造培训基地,从“自我脱贫”到“全区导师”。建设培训基地,强化人才支撑,2008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在黄竹岗村设立水库移民培训基地,该基地占地4000平方米,可容纳80人食宿、培训。基地采用“依托移民培训移民”的创新模式,以黄竹岗村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为鲜活教材,对移民村组干部、种养大户以及在移民上访中较为活跃的人员进行培训,旨在转变移民思想观念,提升实用技能,为移民村发展注入人才活力。截至2016年培训基地停用前,基地已成功举办200多期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种养大户和教授授课多次,为来自多个市、县的水库移民重点对象、村组干部、移民骨干和移民中心户提供了专业培训,培训合格率较高。黄竹岗的独特价值在于将经验转化为自治区移民的“活教材”:移民教移民:自治区移民局在此建立培训基地,课程设置“四天四步法”:政策学习→同吃同劳→实地观摩→交流研讨。学员中不乏曾经的“上访挑头者”,如河池市大化县岩滩库区陆某培训后回乡发展千亩鱼塘,成功抵制串访。量身定制课程:针对不同库区需求设计种植、民宿等课程,培训后跟踪回访,确保技术落地。共举办200多期培训,覆盖广西77个县区的上万余移民。通过培训,移民群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实用技术,为全村乃至周边地区移民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用典型引领移民,靠移民培训移民”的模式,使黄竹岗成为全区水库移民的“永不走的工作队”。
稳得住:夯实基础配套,打造宜居乡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2008年以来,政府持续加大对黄竹岗村水库移民培训基地的投入,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改造。2021年投入580万元完成黄竹岗整村提升工程,提升美化了村容村貌。如今的黄竹岗村,寨门、风雨桥、文化长廊等标志性建筑依次而立,3.2公里排洪渠保障了移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00平方米文化广场、汽车旅游营地和瑶族文化展示馆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2.5公里生态休闲步道、两座景观凉亭(台)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好去处,屯内道路全硬化、夜间照明全覆盖。村内主道铺设了宽阔的水泥路,高架路灯照亮了夜空,篮球场、科技文化室、学校、文化娱乐舞台等公共设施应有尽有。如今,全村80多户人家均已建起楼房,人均楼房面积在全县首屈一指。
如今的黄竹岗,月柿漫山如金,瑶歌回荡山谷,其散发出的“自力更生、敢闯敢试”的民族团结精神仍在延续。这颗库区明珠的蜕变之路证明:唯有将党的引领力、产业的驱动力、文化德治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在一起的凝聚力等拧成一股绳,才能在乡村振兴中铺就一条“既富口袋,更富心田”的康庄大道。这座深山中的瑶、汉、壮多民族集聚的水库移民新村,正以“全区新农村建设典范”的姿态,为民族团结乡村振兴书写着更辉煌的篇章。(郑智敏 覃杰民)
责任编辑:吉文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