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面版 本站服务 客服中心 网站地图 中文/繁體

一根甘蔗一张卡 携手共进富万家

——忆广西农行银行卡与广西糖业携手发展的往事

2025-07-11 17:09
来源:今日广西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来宾进行甘蔗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见图),每当我们看到总书记的大手握着这一根甘蔗的照片时,广西农行以卡为媒,支持广西甘蔗产业发展的往事,就历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用卡结算保障权益

1996年初,我们在对广西新华社进行客户拜访时得知,广西部份县、乡政府从糖厂兑付给农民的甘蔗款中首先扣出“三提五统筹”(即:农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水利工程费、村提留费、镇统筹费、计划生育费、教育附加费)后,剩余款项才以付现金方式兑付给蔗农,其中很多不合理的收费,蔗农都得承担。卖蔗不得钱,蔗农苦不堪言。这种做法,后果极其严重:一是蔗农的权益受到损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种蔗的积极性,减少了种植面积;二是糖厂原料供应不足,收益下降;三是农行及其他银行支持的100多家糖厂的200多亿贷款将面临不良局面;四是长此以往,整个甘蔗行业将步入恶性循环的结局。为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西农行利用“农行网点遍布城乡,网络联通全国”、“一张卡在手,存取款自由”的优势,与各县政府、各家糖厂达成协定,自1996年新榨季开始,在全广西利用农行银行卡给100多万户蔗农进行甘蔗结算,蔗农愿意签约代扣的税费,农行继续代扣,以避免乱扣费现象。这样,农行给每一户蔗农开一张银行卡,并将卡号发送给指定糖厂,当蔗农把甘蔗卖给糖厂时,农行将依据糖厂提供的卡号和付款金额,从糖厂帐户中直接结算到蔗农的银行卡上,把卖蔗收入变成了活期储蓄存款,由蔗农自由支配。既保护了蔗农合法权益,又提高了蔗农种蔗的积极性,扩大了甘蔗种植面积,满足了糖厂所需的原材料需求,保护了甘蔗行业良性循环并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效防范了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从而,使蔗农、糖厂、银行、国家等多方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创新产品小贷助农

甘蔗从种植到成熟期需要300天,而排队收割和糖厂结算也需要30天时间,基本上是一年才能循环一次,资金占用周期比较长。同时甘蔗种植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大,仅是土地租金、肥料、劳动力和种苗这几大项,每年每亩需投入资金700元。资金投入虽然较大,但收入回报也较高,扣除种植费用,每亩可赚到400元左右。在家就能致富,农民很想多种,但缺乏资金。为了更多、更快、更好地扶农、助农、富农,广西农行为此专门开发了新产品——甘蔗小额贷款,即:以银行卡卡号为唯一贷款帐户和甘蔗结算帐户,两个账户合二为一,捆绑使用,每户蔗农以种植面积来计算经营成本核定授信,以上一年度糖厂结算金额为还款依据来计算还款能力,通过收支两个维度来核定贷款金额。贷款一次核定到卡,可分次使用,随用随贷,直至甘蔗销售结算款入卡以后,才一次性归还本息。甘蔗小额贷款产品推出后,深受广大蔗农的欢迎。据初步统计,1997年和1998年,广西农行甘蔗小额贷款农户就达30多万户,累计投放贷款40多亿元。甘蔗种植面积增加了120万亩,为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三、蔗肥联姻降本增效

要种出高产甘蔗必须有足够的肥料做保证。1996年,全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已达1200多万亩,年需尿素100万吨以上,而广西当年只有南宁化工公司和河池化工公司两家化工厂能生产尿素,年产能仅有30万吨。供求关系十分紧张,造成了广西尿素的价格,比邻省的湖南、贵州每吨高出200元。尿素价格高且供需矛盾突出,影响了甘蔗的生长。为能尽快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广西农行先后分别给南宁化工公司和河池化工公司发放了2.5亿元和2亿元技改贷款,把尿素年产能扩大到60万吨。2001柳州化肥厂成立后,广西农行又给该公司发放3.5亿元固定资产贷款。至此,广西尿素年产能才达到100万吨,基本满足甘蔗用肥的需要。广西尿素市场价格也因此从1996年的每吨2180元降到2001年的每吨1600元。仅此一项就为蔗农每亩少投入50元的肥料款。与此同时,广西农行还联合化肥厂和糖厂一起,开展对广西蔗农进行化肥赊销。即:蔗农与糖厂签订甘蔗购销合同和化肥赊销合同,并委托农行在甘蔗款结算时,从蔗农的农行卡中扣除赊销化肥款,糖厂则据实与化肥厂签订化肥代销合同,农行据此给化肥厂办理应收帐款质押贷款,增加了化肥厂的流动资金。有了广西农行的大力支持,农民赊账用肥少花钱,化肥厂也锁定了稳定的销售终端,增加了流动资金,糖厂也锁定了甘蔗原料,从而促成了蔗农、化肥厂和糖厂降本增效的三赢效果。

四、多策并举稳定市场

1998年金融风暴期间,广西糖业面临了严重的供需矛盾和金融危机双重冲击,糖价从每吨3800元跌到2700元,这意味着每吨糖至少亏损500元。这种价格下跌,导致广西糖业损失巨大,预计全区糖业将浮亏30多亿元。为了应对困境,广西农行携手当地政府和多家糖厂,多策并举,积极应对。

(一)建议政府收储白糖。

为稳定糖业市场,1998年11月,广西农行向当时分管糖业的自治区政府刘副主席提议:成立广西白糖储备中心,进行自产白糖收储,该提议得到了区人民政府采纳和支持。自1998年起至2000年这三年时间,广西农行累计贷款100多亿元给广西白糖储备中心进行白糖收储。农行的贷款支持,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广西糖价每吨逐步稳定在3300元左右。从而增强了行业信心,稳定了糖业市场。

(二)支持糖网稳定糖价。

广西的白糖产量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但定价权并不在原产地的广西糖厂手中,而是由几个用糖大省在左右价格,白糖价格上下波动比较大,影响到了糖厂和农民的收入。为能有效稳定糖价,解决产销难题,柳州农行及时向柳州市政府提议组建广西糖网,得到了柳州市政府的采纳和支持。2003年3月,柳州农行陪同柳州市政府考察团前往深圳考察深圳农产品交易中心,深农交是深圳农行的大客户,有了深圳农行和柳州农行的引见和推荐,双方很快达成合作意向,在广西农行意向5亿元贷款的支持下,2003年6月,深圳农产品交易中心和柳州产投公司在柳州联合成立了广西糖网。同年,广西农行意向承诺的5亿贷款也如期投放支持糖网建设。广西糖网,是我国第一家以现货交易和物流配送为发展方向的食糖交易平台,构建了一个全面的食糖交易环境,是我国大宗现货市场“电子商务十现代物流十仓储”模式最为成功的实践者之一,首创了“周合同”交易模式,实现了食糖网上交易和就近提货,极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物流配送的便捷性,为全区107家糖厂,全国2280家食糖经销商提供了仓储、运输、金融、质检等各种服务资源,为广西白糖的定价权,为行业的平稳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仓单质押支持流通。

仓单质押业务的核心在于企业以在库动产(包括原材料、产成品等)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物流企业经银行审核授权后,以第三方的身份承担监管责任。白糖做为产成品质押,由于其频繁出入库的特点,第三方监管机构很难做到安全性和真实性的监管,因此,银行很少受理该项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白糖的流通。自2003年广西糖网成立后,广西农行积极配合其整合了广西107家糖厂的95家仓储,完善了仓储管理的基本规则,操作流程和标准化合约,为白糖质押贷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的监管,维护了银行利益,有效防范了风险。白糖质押条件具备后,广西农行率先于2003年9月开办了此项业务,至2005年末,广西农行就为27家糖厂200多万吨白糖办理质押贷款,累计投放资金达70多亿元。通过白糖仓单质押,不仅解决了企业短期的资金缺口问题,还提高了白糖存货市场的流动性,对于调节产销,稳定糖价,提高企业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多年来,广西农行以卡为媒,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服务,锐意改革,处处为蔗农、为企业、为流通着想,与蔗农与企业与政府携手共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增强了社会稳定。

农民俗话说得好:一家种蔗三家帮。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就有小钱赚,不必去异地打工挣钱,这样就可以守住家园,可以赡养老人,繁衍后代,教育儿孙;同时,通过劳动交流,家庭聚餐等相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邻里和睦,减少矛盾,减少赌博。从而有效地增强了社会的稳定因素。

(二)创造了劳动就业。

甘蔗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管是种植还是加工都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最高峰时达到了1,600万亩,按每个劳动力管八亩计算,每年需要200万农民来种植。在加工环节,广西现有107家糖厂。每年也需要20多万个产业工人来做工。一个甘蔗产业就能带来200多万人就业,这在中国产业史上是罕见的。

(三)增加了国家税收。

广西每年白糖总产量约为600万吨,产值400多亿元。按农业特产税9%计征,每年至少可以为国家纳税36亿元。       (四)培育了企业上市。

广西甘蔗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给广西白糖加工企业带来了快速发展壮大的好机遇。仅1999年至2005年这6年时间,广西白糖加工企业先后就有: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光明食品集团、广西东亚南宁糖业集团、广西湘桂糖业集团、广西农村投资集团、中粮糖业投资股份公司、广西东糖投资公司等7家企业上市,同期,以主营甘蔗肥料生产为主的河池化工公司、南宁化工公司、柳州化工公司也先后上市。这10家上市公司目前市值超过1000亿元。 

(五)致富了百万农户。

广西每年产的原料甘蔗大约为5,000万吨,按糖厂每吨550元的收购价计算,产值达275亿元。广西目前约有100万甘蔗种植农户,户均年收入2.75万元。所以,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甘蔗种植致富了广西百万农户。

今后,广西农行将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与蔗农、糖厂、化肥厂、各级党委政府,紧密协作,携手奋进,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更大贡献。 (李彦斌、黄启尧)      
 

1 0

新闻热图

最新文章

每周热点


|友情链接
中国食品安全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健委 海外网人文频道 中新网 中纪委 人民网 凤凰网 新华网广西频道 广西新闻网 广西百城网 听闻广西 中国评论网 东盟资讯网 东盟新闻周刊

中国广西联络电话 : 13377111831 电邮: todaygx@163.com

©版权所有 今日广西网 战略合作单位:爱国工程研究院、贵州爱国教育研究院、爱国品牌事业发展中心、大国品牌(广西)传播中心、广西大数据技术学会、广西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研究发展协会  京ICP备2002846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5847号

今日广西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todaygx@163.com,我们将在当日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