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期间,孩子们正在成为骗子的目标,家长要警惕!
一年一度的快乐暑假,“碰”上一连多日的高温天气,使得孩子们都躲在空调房内,用手机“网上冲浪”,影响视力不说,还可能被骗!未成年人防骗防盗意识较弱,因此更容易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的目标,下面请看真实案例。
案例一:游戏类诈骗
2025年6月7日,中学生小强(14岁)使用其母亲手机打游戏时,有一个名叫“王者荣耀小管”的人以免费领取装备等为由,通过QQ添加小强为好友。
小强添加好对方后,对方以“未成年人违规登录游戏”导致平台被冻结为由要小强配合调查,否则抓其父母坐牢。小强因为害怕,便答应配合好对方。
之后在对方的指导下,小强在手机应用商城下载了“腾讯会议”APP,进入会议,打开屏幕共享功能进行操作,又查看微信钱包,进入手机银行APP修改了支付密码,最后其母亲银行卡的6900多元钱被转走。
案例二:冒充公检法诈骗
7月8日,小学生雯雯(10岁)用其奶奶的手机观看“蛋仔派对”游戏直播时,一名网友通过直播间私聊她,对方自称是刑警,说她观看的那名主播涉嫌诈骗,怀疑她跟那名主播是一伙的,需要她配合调查,不然就抓她坐牢。
雯雯非常害怕,就根据对方所讲,又拿了妈妈的手机,单独到一个房间内反锁房门进行操作。在对方的指导下,雯雯用奶奶的手机与对方接通了视频电话,再对着妈妈的手机,根据对方所讲进行操作。
对方要求雯雯先查看了其母亲的银行卡号,把银行卡绑定了微信,多次输入短信验证码,最后对方让她把所有聊天记录都删除。当她妈妈发现时,其银行账号上的1.1万元钱被转走。
案例三:网络追星诈骗
7月9日,高中生小桐(17岁)在家刷视频时,看到一则广告,上面写着:明星QQ,请加888xxx。正是小桐最喜欢的明星,就加了广告上的QQ号,对方称自己是歌星的“经纪人”可以帮小桐联系到该明星。
随后“经纪人”将小桐拉进一个QQ群,刚进群没多久,就有人自称是明星“律师”,并称有人泄露明星隐私,需要群里的人配合调查,否则就报警。
小桐一听就慌了表示愿意配合,她在“律师”的指示下打开手机屏幕共享,将其母亲手机上的各类账户信息依次点击开,之后手机收到了几个验证码,她又按对方指示逐条出示了验证码信息。
随后,对方又指使小桐,使用其父亲的手机进行了同样的操作,几小时后,小桐父母收到多条扣款记录,共计被扣款1.6万元。
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四种:
一、免费皮肤“大陷阱”
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未成年人钱财,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二、红包返利“杀鱼盘”
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三、“防沉迷”骗钱财
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四、假明星发“假福利”
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不法分子经常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
警方提醒
请家长们要引导孩子适度上网,不轻易将支付密码、银行卡密码等告知孩子。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公检法机关绝不会采取电话、短信、微信、QQ等形式进行案件办理,任何要求把资金转入指定账户,要求开通网银、提供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的都是诈骗!(桂林市全州县公安局 供稿)
责任编辑 田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