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亡图存到总体国家安全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回溯历史,80年前,中国人民取得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观看当下,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国家安全的坚强保障,这既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世界和平秩序的深刻诠释。
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英译本的序言中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来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爆发点,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到1938年,中国直接和间接卷入战争的人口达4亿之多,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挫败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中国长达14年的英勇抗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中国共产党凝聚起了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持持久战战略,打破“亡国论”“速胜论”迷思,为军民注入必胜信念;中国共产党号召进行人民战争,放手发动群众,形成“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人民战争形态,是支撑起中华民族抗日救亡图存的中流砥柱。
中国抗战具有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国际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特别是中国倡导和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就提出建立世界反日联合阵线的主张,1942年又积极促成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全球协同作战奠定了政治基础,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和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民族救亡到全球治理展示了安全观话语转型
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看,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展示了从抗战时期的东方主战场到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演进历程,是我们党成功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之一。从实践逻辑看,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世界观,以全球视野超越文明隔阂,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抗战时期的民族救亡到新时代国际担当的伟大实践进程,中国为解决世界安全困境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和贡献中国智慧,首先体现在以东方主战场的历史贡献为根基,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将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深度融合,把抗战精神转化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实践。其次体现在推动了从“传统安全”到“新型安全”的理论重构,新时代安全理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内核,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型安全理念为引领,将国内安全与全球治理有机结合,构建起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的复合型安全框架。最后体现在实现了从“历史记忆”到“未来塑造”的价值延展,把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团结抗争、共护正义的基因,升华为新时代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内核的治理逻辑,通过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协同推进,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从愿景转化为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深邃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的世界之问,为全球治理贡献了超越霸权逻辑的文明方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与引领人类进步的使命担当。
中国安全话语转型诠释安全观新意蕴
伟大抗战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性格、血脉里的基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从抗战时期的东方主战场到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安全话语转型的伟大实践,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更是对时代命题的回答,诠释了新时代安全观新意蕴新要求。
中国安全话语转型深刻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内在统一,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保障。必须坚持多边主义与国际法治的协同推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追求和平安全、推进共同发展、践行多边合作的全球治理;必须坚持文明互鉴与共同价值的深度融合,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文明冲突论,凝聚全球合作共识;必须坚持历史正义与话语权建设的同频共振,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将历史正义转化为国际舆论场的中国话语力量,以中国智慧与担当引领全球治理变革;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与胸怀天下的辩证统一,传承发扬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推动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何成学 赵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