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召开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媒体通报会
今日广西百色讯 10月18日,百色市召开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媒体通报会,向来自中央、自治区、市、区四级媒体等多家媒体单位记者通报了百色市防汛救灾工作的基本情况。百色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建华,百色水利电力设计院公司副院长、水文专家杨丽梅,以及市委网信办、市应急局、市水利局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百色市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媒体通报会现场 黎 坚 摄影
会上,百色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建华介绍了百色市防汛工作情况。
据介绍,9月25日—10月7日,百色市接连遭受“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三轮台风影响,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靖西、德保、田阳、那坡等县(市、区)过程雨量超过400毫米,最大降雨量达698.4毫米,全市平均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多5倍以上,12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其中,靖西、德保平均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多8-9倍,受灾最为严重。
灾情发生后,百色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市、区)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组织开展灾害应对和抢险救灾等各项工作;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组织群众避险转移。截至目前,全市紧急安全避险转移1.0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群众6963人,实现了“零因灾死亡、零人员失踪”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百色灾情,紧急调拨4批次共22910件救灾物资,市县也自行调配了23382件救灾物资,已陆续调拨到各灾害点;此外,各级财政统筹调拨1398万元救灾资金,全力保障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受灾群众的生活所需。在这过程中,社会各界及爱心人士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截至10月17日,百色市共收到捐助款物约1698万元。
百色市高度重视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对不同人员采取分类服务,确保每一位受灾群众都得到及时救助。对集中转移安置的群众实行专班化服务,严格按照“五有”要求,及时配送各类物资,让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基本医疗保障;对就地高处避险没有转移出来的群众,派专班定期配送生活物资,对有医疗需求的群众及时送医送药上门;对投亲靠友的群众,派专人跟踪联系,掌握受灾群众的生活情况,及时提供帮助。此外,对受灾情影响的学生,一方面指导学校及时组织学生返校复课;无法返校复课的,通过分流到附近学校上课的方式,让学生及时复学,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开展自救工作,如靖西市新甲乡大甲街群众自发搭建了简易通行桥,解决日常出行问题。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防汛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由于这次灾情点多面广,可能还有少部分群众的生活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百色市将继续努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且由于本轮降雨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落雨区域重叠,以及部分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特点影响,全市累计出现365处内涝点,目前仍有122处尚未消退,主要集中在靖西市、德保县、田阳区等地。内涝具体成因等会请专家给大家进行详细分析。
为积极应对内涝灾害,百色市及时组织水利、水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专家分组赴各内涝点积极探寻排涝治涝方案。自治区高度重视,派出应急管理、水利水文、地质岩溶、消防救援、安能施工等方面的专家队伍赶赴内涝严重的德保、靖西开展技术指导,区市专家赴各内涝点深入查勘、科学研判、反复论证,针对各内涝点实际情况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方案。目前,部分内涝点已形成初步处置措施,例如,靖西市渠洋镇雅力村大力屯计划于今日使用大流量抽水设备,通过采取抽排措施降水;德保县那甲镇多睦村多目屯则计划通过截断上游来水,控制水向多目洼地的汇入水量,缓解内涝影响。其余内涝点的查勘与处置工作也在同步有序推进中,专家组正根据各点具体情况,科学研判成灾机理,精准制定应急与长远相结合的治理路径。将持续跟踪各点进展,动态优化治理方案。对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涝点,及时清除消水洞内的淤堵物,加快降水速度;在有条件的涝点通过搭建简易通行桥的方式,解决群众出行问题。总之,百色市将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下一步,百色市将按照专家组制定的“一点一策”排涝治涝方案,全力做好各内涝点的排涝治涝工作,尽可能让群众早返家中;将及时组织力量对内涝已经消退的村庄进行垃圾清淤、消杀防疫、房屋安全评估及饮用水检测等,确保群众返回家园时能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净水;将继续用心用情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生活服务,全力保障好群众的饮食、住宿、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确保群众住得安心、吃得放心;将加快修复受损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尽快恢复正常运行;将组织力量深入一线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组织技术人员上门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帮助群众做好农作物补种、改种和畜禽补栏等相关工作。
百色水利电力设计院公司副院长杨丽梅专家介绍百色市内涝有关情况。她介绍,近期,受“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三个台风连续叠加影响,百色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过程,虽然10月7日降雨过程基本结束,但随着雨水陆续沉积并通过地下水系向低洼村庄快速汇聚,造成大部分县(市、区)出现内涝,至10月18日,累计有365个内涝点,目前已消退243个,现未消退尚有122个。三轮强降雨结束时,即10月8日统计有320个内涝点到今天的这段时间期间有新增和复涨的情况,点位多达45个,最为严重的是靖西市和德保县,表现出“积水难消”的突出特点。
杨丽梅从百色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特点方面,对内涝成因及排涝治涝措施做个简要的分析。内涝的成因,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刻和复杂的地质与水文原因。
首先,百色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喀斯特地貌的本质是石灰岩被水长期溶蚀,形成了地下河、溶洞、裂隙等复杂的地下网络系统。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肉眼看不见的“地下迷宫”或“天然管网”。在平常,降雨主要通过地面的“落水洞”、“裂隙”等通道汇入这个地下系统,然后通过地下河缓慢排走。但在此次极端降雨的持续“灌注”下,区域地下水位急剧抬升,超过了临界线,导致原本作为“排水通道”的地下河,反而从下游或低洼处向上“反涌”、“反冒”,就像地下水库已经完全饱和,水被迫从任何可能的出口涌出地面,加上洼地地下河的消水洞容易被洪水带来的杂物瘀堵,造成排水不畅,消水缓慢,这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岩溶洼地内涝。
其次,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河系统常常是区域性的,跨乡镇、跨县域、甚至跨市域互联互通的。这意味着,比如德保、靖西上游村庄汇集的大量地下水,会通过地下网络向下游转运,给下游村庄的天然“消水通道”带来巨大的排泄压力,一旦下游“堵塞”或容量有限,就会导致上游来水在低洼村庄滞留,从而可能出现雨早就停了,内涝水不但没消退反而还上涨的现象。同时,长期的地壳缓慢沉降等构造运动,会使一些盆地、谷地成为区域性的最低点,周边缺乏天然的地表排水路径,先天就易涝,这在德保、靖西的低洼地带村庄较为常见。
接着,杨丽梅就大家关心的排涝治涝措施问题和建议作下分析。一是“为什么不用大型抽水机直接排涝”的问题。需要从整个地下水文系统的角度来理解。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是一个相互连通的网络,各个洼地通过地下河与裂隙紧密相连。因为地下水是流动的,在一个点强行降低水位,会形成一个“抽水漏斗”,改变周边地下水的自然流向,可能导致水流被吸引过来,从而加剧邻近低洼内涝问题,甚至导致其他没有发生内涝的洼地出现新内涝,相当于把水患从甲村转移到了乙村,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不利局面。
因此,采用机械抽排措施就要建立在对整个水文单元系统研判的基础上,审慎评估其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否则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问题,还可能扩大灾害影响范围。这正是谨慎采用排水排涝的重要原因。
二是关于“打通隧洞进行排涝”的建议。这个的确是工程上考虑的方向之一,但喀斯特地区的地下岩体并非一个均匀的整体,它内部是复杂的裂隙网络和溶洞系统,地质条件极其复杂且不确定性强。盲目开挖隧洞,不仅工程难度大、成本高昂,更可能遇到无法预料的巨大溶洞或涌水,引发新的甚至更大的灾害风险,甚至可能改变区域地下水的自然流场,对相邻区域的地质环境、生态、临近村庄造成难以预估的影响。因此,任何隧洞工程都必须经过前期的详细地质勘察、精密的水文计算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这需要一个科学和审慎的过程。
杨丽梅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百色内涝处置工作,完全理解受灾群众焦虑心情。现在专家们正在深入各个内涝点,就致涝类型、水文信息、现状排涝设施等情况进行摸排查勘,抓紧制定“一点一策”的排涝治涝方案,提供给县级政府开展内涝处置工作。解决喀斯特内涝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世界性难题,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科学治理,以更专业、更审慎的态度来寻找安全、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尽管存在很多客观困难,但百色市一直在积极努力,目前,区市联合专家组已经在深入开展查勘论证,少部分内涝点已经找到解决路径。总而言之,百色市将精准制定应急与长远相结合的方案来推动系统治理,争取早日战胜战胜涝情。
责任编辑 田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