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点里的“烟火气”与安心味
今日广西百色讯10月18日傍晚五点半,德保县那甲镇敬老院飘起阵阵饭菜香。安置群众时金娇向记者展示她的晚餐,很是满足——西红柿炒蛋泛着油光,五花肉片炒得焦香,冬瓜排骨汤热气腾腾。
这里是多睦村多目屯受灾群众的“临时家园”。半个月前,暴雨突袭让这个村庄陷入内涝,积水淹没了房屋、阻断了交通。如今,安置点里的每一餐热饭、每一次欢笑,都在诉说着灾后重建中最温暖的故事。
一餐热饭:暖心的家常味
“刚开始来的时候,还担心吃不好住不好。”时金娇找了个空位坐下,“你看,比我自己在家做得还丰富。”话音刚落,同坐一桌的罗美群补充到:“工作人员想得特别细,每天都有新鲜的饭后水果,牛奶。”
食堂内,群众们自觉地排着队取餐。政府工作人员韦律丽穿梭在餐桌间,她细数着安置点的日常:“每日两荤一素一汤,早餐换着花样做粥、粉、玉米粥,每两天加一次菜。”
韦律丽翻着手里的登记本介绍,安置点目前住有79人,其他群众因上学、务工或投亲靠友暂时不在。“一日三餐都是政府统一烹饪后送过来的,每天的菜单都会提前规划,保证营养均衡。”
一间小屋:有家的归属感
吃过晚饭,时金娇回到她位于二楼的房间。这里是个两人间,被收拾得整整齐齐,还有独立卫生间。她这次是一个人搬了安置点居住的,因为丈夫和孩子都在外务工。
“刚开始转移过来的时候,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想着家里的东西不知道泡成什么样了。”时金娇坐在床边,语气里带着些许感慨,“但看到工作人员把房间收拾得这么整齐,还给我们准备了新的被褥、洗漱用品,心里一下子就暖和了。”
负责安置点管理的工作人员黄素莹告诉记者,在分配房间时,他们优先考虑以家庭为单位,单独的群众也会合理安排。“这样既便于管理和沟通,也能让群众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减少陌生感。”她介绍,每个房间都配备基本生活用品,独立卫生间里安装了热水器。
记者注意到,每栋楼的楼梯口都贴着工作人员的联系电话和值班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班4人,工作人员都住在安置点,群众有任何需求都能及时响应。”黄素莹说。
一份零工:安心的保障
傍晚6点,安置群众农艳芳刚进门,就直奔食堂的餐桌——工作人员早已为务工人员预留了热乎的晚餐。
“今天和几个老乡一起在基地干活,除草、摘菜、喷药,一天能挣100块钱。”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这都是政府优先给我们安排的务工机会,既能补贴家用,又不用闲在家里胡思乱想,心里踏实多了。”
据韦律丽介绍,为了让受灾群众在安置期间有收入、有寄托,政府积极对接周边的种植基地、合作社,筛选出适合的零工岗位。“韭菜基地的活不重,男女老少都能做,从安置点走路过去就能到。”她说,因为是零工,所以每天的外出务工人数都有变得,比如10月18日当天就有10名群众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临时就业,后续还会根据群众需求和企业用工情况,拓展更多务工渠道,“不仅要让大家住得安心、吃得舒心,更要让大家过得有底气。”
一场活动:驱散了阴霾
晚上7点过后,安置点的露天广场上热闹起来。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投影仪,准备播放电影《缉毒风暴》。不少群众搬着小板凳早早地坐在广场上,孩子们在一旁追逐嬉戏,笑声不断。
“以前在村里,晚上除了玩手机也没什么娱乐活动。来到安置点后,活动可多了。”罗美群坐在人群中,脸上洋溢着笑容,“昨天看了壮剧,今天又放电影,日子过得可充实了。”她告诉记者,刚开始来的时候,大家都因为家里受灾而情绪低落,话也不多,“现在好了,一起看看电影、唱唱山歌,聊聊天,心里的愁绪也少了很多。”
在用餐的大厅里,另一番热闹景象正在上演。几名群众围坐在桌子旁下象棋,旁边站着不少观战的人,时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还有几人在打扑克,欢声笑语不断。举行,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促进集体互动,近段时间以来,工作人员特意安排了壮剧、山歌、夜间电影等各类文化活动。
“刚来的时候,我天天睡不着觉,总想着家里的房子怎么样了,地里的庄稼增么样。”安置群众黄斯川坦言,初期因为家中进水、环境陌生,他和很多群众一样,普遍存在担心、不适的情绪,让黄斯川转变态度的,是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工作人员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安排卫生院人员巡诊,还经常找他们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顾虑,“他们跟我们说,政府会帮助我们重建家园,让我们放心。慢慢地,我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夜幕降临,露天电影还在继续播放,广场上的群众看得津津有味。工作间,工作人员还在清点和发放物资。安置点的每一盏灯都亮着而明亮,照亮了受灾群众前行的路。(卢 茜 黄 腾 唐雅屏)
责任编辑 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