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内涝地区为何水退不去?如何有效排水?
——专家建议:科学应对内涝 携手共建家园
今日广西百色讯洪水淹泡多日不退,村民划着轮胎制成的简易小船出行,干部24小时值守在积水边——在靖西市新甲乡大甲街,一场与地质条件的特殊战斗正在持续。
10月17日中午,靖西市新甲乡大甲街,几位家长正牵着孩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一座简易桥。桥下,最深处达2米的积水泛着绿色的波光,淹没了一排排商铺的一楼门面。这座由乡街委会和村民自发修建的“连心桥”,已成为80多米长内涝区两侧居民的唯一通道。从10月6日积水出现至今,大甲街已被淹泡十余天。“水是通过地下溶洞排的,由于灾害影响,上游的水往下排,地下河的水还在往上冒。”新甲乡乡长李龙飞站在积水边解释,这座位于岩溶洼地的乡镇正面临双重排水难题。
为何水退不去?
多个台风接踵而至,百色市自9月底以来遭遇持续强降雨。此前靖西市发布报道称,在所有监测站中,靖西市三次台风过程的累计降雨量最大达685.1毫米,为历史罕见。强降雨结束后,大部分地区积水迅速消退,但如新甲乡大甲街这样的岩溶洼地,却成为退水较慢的区域。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百色学院讲师曾红春从地理科学角度分析:“靖西市属于峰丛洼地地貌,中间低、四周高,强降雨时四周的水都会汇集在洼地。”她进一步解释,当地下河入口被泥沙、树枝或垃圾堵塞时,地下水管道排水功能受阻,导致洼地积水难以消退。
对于积水呈现绿色而非黄色的现象,曾红春认为这恰好说明水源来自地下河:“地下水比较干净,没有掺杂周边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所以看起来很清澈。这也从侧面证实了积水主要来自地下管道,而非地表径流。”
广西岩溶山地面积约9.64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40.7%。裸露型岩溶区因入渗渠道填堵、地下河淤塞等问题,导致岩溶洼地内涝频发。攻克这一难题,是一项世界性的挑战。
多部门联动应对
灾情发生后,百色市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多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10月12日,由市水利局牵头的工作组赴田阳区、田东县、德保县、靖西市开展内涝应急处置指导。水利部门将岩溶地区形象比喻为“竹篮子”——地下多溶洞暗河如同筛眼,水几个小时就能顺利渗漏,但遭遇持续强降雨时,地下排水系统难以及时排走大量来水。
“当前大部分内涝点的水已开始消退,所有受淹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百色市应急管理局减灾救灾物资保障科工作人员陆桂莹表示。10月15日,自治区水利厅专家组到百色市开展现场指导,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应对内涝。
在新甲乡大甲街,电力部门连日抢修,目前已恢复地势较高区域的供电。乡政府已发放四轮救灾物资,每轮按10天量配置,包括大米、方便面、八宝粥和食用油等。对于不便转移的老年人,政府采用橡皮艇和简易竹筏运送物资。
大甲街中心小学300多名学生已被安全转移至附近幼儿园复课。家长需陪同孩子走过便民桥,再到临时教学点上课。沿街居民的生活正逐步恢复。便利店、超市和菜市场已恢复正常营业,居民们采购肉类和蔬菜回家做饭。卫健部门定期检测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
“我们有安全网格员24小时值守,应对群众紧急需求。”李龙飞乡长指着积水区的橡皮艇说。工作人员在简易桥两侧巡逻,监测水位和桥梁稳定性。一些居民自发利用废旧轮胎和木板制作简易小船,帮助邻居出行。爱心村民主动为老年人外出买菜,通过绳索将食物吊送至楼上居民家中。
眼下,与大甲街类似的积水点,已有逐步消退的迹象。但何时才能完全消退,专家预估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面对这一持久战,市相关部门已制定科学应对方案。曾红春提出多项建议:首要任务是疏通堵塞的地下河入口和竖井,清理垃圾、树枝等堵塞物;其次可借鉴天等县和平果市的成熟经验,在合适位置挖掘排水隧道,或修建水泥沟渠蓄水抗旱;长远来看,石漠化治理能增强植被蓄水能力,减轻洪涝压力。
这场与自然的特殊战斗,既考验着应急管理人员的智慧,也考量着科技应对地质挑战的能力。在百色岩溶山区,攻克内涝的道路依然漫长,但科学的方法与人们的互助,正为最终胜利积累着希望。(黄 腾 黄业倩)
责任编辑 田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