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工学子三下乡:医贯古今承薪火,康养中医街中寻
“老祖宗传下来的医术,既要守得住根,也要接得上时代。中医的传承,既要靠老药方,也要靠年轻人的新想法。能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中医文化魅力,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为深入探寻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密码,探索传统医学与现代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溯源漓江文化根脉,赋能康养产业新篇”实践团走进桂林崇华中医街,走访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特色诊疗机构、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等场所,通过与从业者深入交流、观察产业融合场景,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与浓厚的中医药氛围中,触摸中医文化的历史脉络,探寻传统中医药如何在当代焕发活力,解锁康养产业的创新发展之道。
古街藏底蕴:中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场
坐落于信和信·大中华养生谷的桂林崇华中医街,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里汇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祝之友传承工作室等众多权威机构与研究平台,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与蓬勃活力在此彰显。崇华中医街凭借其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多元的产业布局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正成为桂林康养产业的亮丽名片。在这里,人们可以寻名老中医问诊调理,参与真气运行养生课程舒缓身心,还能在百草园内认识中草药、体验中药炮制技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医药的魅力与康养的真谛。
作为广西第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崇华中医街正以“文化+康养+旅游”的融合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健康之道。

崇华中医街入口。 牙桂源 摄
机构探融合:传统诊疗与现代服务的交响
深入中医街腹地,实践团先后走访仁心堂、李少波中医真气运行桂林调理中心等特色机构,探寻中医药产业的创新路径。在仁心堂,古朴的药柜与现代化的理疗仪器共处一室,医护人员介绍:“我们既保留‘望闻问切’的传统诊疗,又融入‘心雅医护’理念,为患者打造从养生到诊疗的全链条服务。”这种“老技艺+新场景”的模式,让不少游客从“看病”变成“体验康养”。

实践团参观仁心堂。韦吴璨 摄
街区内的酒店也融入康养生态。老板笑着介绍:“客人住店时,我们会推荐真气运行课程或草药泡脚体验,不少人说‘住一次相当于做了次健康SPA’。”这种“住宿+康养”的融合,让中医药文化从“被动参观”转为“主动体验”。

实践团与街内酒店老板交流。李宇婕 摄
党员亮初心:红色基因与仁心仁术的共鸣
中医街内的党员教育培训基地,让实践团看到了“红色力量”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基地通过展示中医从业者党员的事迹,诠释着“医者初心”与“党员担当”的共鸣:有的党员医生坚持每周下乡义诊,将诊室搬到田间地头;有的党员科研人员扎根实验室,用数据证明古方的科学价值。“党员不仅要懂医术,更要懂民心。”基地工作人员介绍,正是这种“仁心仁术”的追求,让中医街在产业创新中始终守住“服务大众”的底色。

实践团于街内党员教育基地合影。 敖香艳 摄
正午的阳光泼洒在崇华中医街的青石板上,白墙反射着明亮的光,百草枝叶在烈日下舒展得愈发精神。药铺门口晾晒的艾草、薄荷被晒得香气愈发浓烈,随风飘进沿街的窗棂。不远处,研学的孩子们正围着医师辨认紫苏叶,仁心堂的灯盏次第亮起,映着玻璃窗上“悬壶济世”的字样。
微风里,隐约传来真气运行调理中心的引导语:“吸气,感受气息沿经络流转……”这声音与街边售卖的草本香囊、酒店里准备好的药浴包,共同编织着一个朴素的答案——中医药的生命力,正在这日复一日的触摸、体验与传承里,慢慢生长。(供稿人:牙桂源、刘小宁、敖香艳、江欢凤、李宇婕、马音词、钟慧思、杨林浩、陈先玲、韦玉柳、韦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