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面版 本站服务 客服中心 网站地图 中文/繁體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桂林理工学子灌阳行 以红色铸魂为产业破题

2025-09-10 11:05
来源:今日广西

今日广西桂林讯   盛夏七月,暑气正盛,却挡不住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热忱。2025 年7月10日至14日,桂林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追溯红色足迹,赓续爱国精神”实践团,奔赴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开启了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之旅。这支年轻的队伍以“实地走访+劳动体验+深度调研”为路径,既探寻红色土地上的精神密码,也聚焦乡村振兴中的产业难题,用青春行动书写着校地协同发展的动人篇章。

红色研学:在历史坐标中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的第一站,实践团走进了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开启红色研学之旅。馆内陈列的一件件斑驳文物、一段段珍贵影像,静静诉说着 1934 年红军途经灌阳时的峥嵘岁月。队员们围在讲解员身旁,认真聆听湘江战役的历史脉络,不时就战役细节展开交流探讨,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们为理想信念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这些文物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者’。”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此次参观不仅让青年学子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更在心中筑牢了“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担当,为后续以青春之力传播红色文化、服务乡村发展积蓄了精神力量。

图为实践团参观酒井海纪念馆。黄开源 供图

田间躬耕:在农事体验中触摸乡村脉搏

7 月 11 日,实践团的脚步从红色场馆转向田间地头,来到新街镇飞熊村,以 “新农人”的身份体验农耕生活。在当地村民的耐心指导下,队员们挽起衣袖、踩进泥土,认真学习红薯栽种的每一个步骤 ——翻土、起垄、栽苗、浇水,在汗水中体会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深意。

劳作间隙的闲谈中,村民们的话语道出了当地产业发展的 “甜蜜烦恼”:“咱们飞熊村的红薯品质没话说,但卖货全靠商贩上门收,渠道太单一了。” 带着这份观察,当天下午,实践团又赶赴永富村,与驻村第一书记展开座谈。第一书记详细介绍了村里依托红薯资源发展加工产业的探索,同时坦言面临的困境:“红薯粉加工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但品牌没名气、销路打不开,想提升附加值难上加难。”

这场 “田间+座谈”的调研,让队员们既亲身体验了农耕的艰辛,更精准捕捉到乡村产业发展的痛点,为后续针对性提供帮扶找准了方向。

图为实践团与农户阡在红薯地种植红薯苗。黄开源 供图

图为实践团与驻村第一书记李鑫以及村支书王波开展座谈会。黄开源 供图

市场探路:在走访调研中破解产业瓶颈

为进一步摸清红薯产业的 “症结”,7 月 12 日,实践团将调研阵地转移到灌阳县城农贸市场,围绕红薯粉产品开展专项走访。在一个个售卖红薯粉的摊位前,队员们与商户们促膝长谈,从原料品质、加工工艺,到销售渠道、市场口碑,全方位收集信息。

调研结果清晰地呈现出灌阳红薯粉的 “优劣势”:一方面,凭借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口感,当地红薯粉在消费者中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另一方面,缺乏统一的包装设计和品牌标识,导致产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仅售价偏低,市场竞争力也远不及同类品牌产品。“要是能有像样的包装和响亮的品牌,这粉肯定能卖得更好!” 商户们的期待,成为实践团后续制定帮扶方案的重要考量。

图为实践团在灌阳县市场进行市场调研。赵耀祖 供图

五天的实践虽短,却为校地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桥梁。实践团不仅带回了关于灌阳乡村振兴的第一手资料,更与永富村达成了长期帮扶的共识。“这次实践让同学们跳出书本,真正走进乡村、了解乡村,为我们后续精准开展帮扶工作打下了好基础。”实践团带队教师李艮表示。

据悉,桂林理工大学实践团将充分发挥数学与统计学院的专业优势,针对灌阳红薯产业的 “品牌弱、渠道窄” 问题,从两方面发力:一是协助开展农产品包装设计,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标识;二是开展电商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同时,队员们正加紧整理调研数据,形成系统性的实践报告,为当地乡村振兴决策提供参考。

这场跨越校园与乡村的实践,既是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也是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未来,随着校地协同的不断深化,青春力量将持续为灌阳的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让红色土地在产业赋能下焕发更亮眼的光彩。(刘雨梦)

 

责任编辑:吉文佳

0 0

新闻热图

最新文章

每周热点


|友情链接
中国食品安全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健委 海外网人文频道 中新网 中纪委 人民网 凤凰网 新华网广西频道 广西新闻网 广西百城网 听闻广西 中国评论网 东盟资讯网 东盟新闻周刊

中国广西联络电话 : 13377111831 电邮: todaygx@163.com

©版权所有 今日广西网 战略合作单位:爱国工程研究院、贵州爱国教育研究院、爱国品牌事业发展中心、大国品牌(广西)传播中心、广西大数据技术学会、广西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研究发展协会  京ICP备2002846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5847号

今日广西网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网友分享或互联网整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todaygx@163.com,我们将在当日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