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与桂林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约858年),病逝于郑州。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李商隐受朝中“牛(僧孺)李(德裕)党争”牵累,被排斥出朝,随好友桂管观察使郑亚来到桂州(今桂林),任掌书记闲职。不到一年,郑亚再次被贬为循州刺史,大中二年秋(848年),李商隐回到长安。在桂林不到一年,新奇的风物为他提供了创作素材,山水滋养了他的诗心,李商隐留下约39首诗作,桂林山水在其笔下呈现出奇幻多姿的色彩,也反映了其忧郁、多思的心理状态。

如《桂林》诗:“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桂林甲天下的山水,被李商隐写出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动态美。山高入云,江阔如海的气势,桂林城在暴雨前的情形,作者异地为客的所见所闻、殊乡形胜及风俗,欲说还休的忧愁、失落与尴尬等,都生动地表现出来。

《思归》中“岭云春沮洳,江月夜晴明”,《访秋》中“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真切描述了桂林春景和秋色特征,春季潮湿、秋色多彩都在数语间一览无余,令人回味。《桂林路中作》“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则描述了早秋景色,虽已到秋天,却看不见落叶和树木凋零,这也触动了李商隐的思乡之情,李在桂林并不得志,不能实现抱负,“有客虚投笔,无憀独上城”(《城上》)。他羡慕贾宜“贾生游刃极,作赋又论兵”(同上)。以贾宜作比,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文韬武略。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晚晴》描写了桂林夏初清净而富有生机的景象,表达了一种愉悦欣慰的心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更传诵千古。
总体来说,李商隐在桂林写作五律和排律的比例很高,五律句法古朴、简净厚重,体现了其返璞归真的写作取向和审美情愫。他在思念妻子时写的绝句,如: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端居》)
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夜意》)
李所写五律显示出他对物象的执着,如: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
他体物细致入微,表现了景物的细微情态。其五律诗物象精致,对异乡风物的好奇逐渐为寂寥情绪所取代。如: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北楼》)
李还写下一些精致的排律,如: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水亭吟断续,月幌梦飞沉。(《摇落》)
在其即将告别桂林时,写下《离思》: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在桂林不到一年,这儿的山水对他而言似乎并没产生多少情思,所记片段大都与民俗风情有关。通过刻画形象、关注纤小事物和细腻感觉,描写新奇形象,抒发寂寥情感,将浓艳形象与强烈情感相结合,生动描写了客寓他乡的所见所感。
(张金武)
编辑:龙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