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读到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西抗战文化研究概述》。这是一本记录广西学者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开展广西抗战文化研究40多年经历与成果的学术新著,洋溢着一代学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求实创新的精神。

80多年前,由于日军入侵,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尤其是武汉、广州沦陷后,数百家内迁机构、工厂和数十万流亡百姓南迁涌入广西桂林,使桂林从抗战前仅七八万人口的小城市,转眼成为具有三四十万人口、上百家报刊社、近万名文化人聚集的重要文化城。其中,来桂的知名文化人有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柳亚子、何香凝、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丰子恺、马万里、关山月等数百名。他们在桂期间开展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留下了大批爱国主义诗文、剧作和美术、音乐作品。广西籍文化人马君武、梁漱溟、雷沛鸿、周钢鸣、秦似、阳太阳等也在其间开展抗战文化活动,做出了卓越贡献。桂林因而成了南中国抗日进步文化的中心,诞生出文人荟萃、书店林立、新作迭出、好戏连台的文化繁盛景观,形成了“文化抗战”的斗争形势。丰硕的抗战文化成果和充盈的伟大抗战精神鼓舞了全国抗战军民,尤其在西南大后方一带,桂林因而被誉为“抗战文化城”,成为与重庆、延安齐名的三大抗战文化城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桂林抗战文化城这座文化宝库及其文化价值被埋藏了几十年,直到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运动催动广西学者发现了这块文化宝藏,开始研究桂林文化城的文化成就与其间内蕴的伟大抗战精神,逐步形成了以研究桂林文化城为中心的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经过几代人的接力,这项研究从最初的五六人做起,到40多年后的今天,已发展成为有100多名学者参与、有上百部研究成果问世的一个在全国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这段学术研究史,值得记载和总结。
本书作者李建平,是最早从事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的“五六人”之一和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之一。这部著作既是他个人的学术经历,也是对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学术史的一个全面的总结。书中“成果”篇章,介绍了74本资料集(含工具书)、53本研究专著和16部论文集,充分展示了广西学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实力和取得的学术成果。“活动”篇章介绍了撰写论文专著、申报国家和自治区等各级科研项目、举办学术会议、编辑出版学术集刊、开展田野调查、提供咨询和决策建议、举办展览、参与拍摄电视纪实片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人才”研究篇章,介绍了41位有成就的研究专家。这些内容,肯定了投身其间、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各界专家学者的努力辛劳与拼搏精神,勾画出广西抗战文化研究这一广西优势特色学科(专题)的完整面貌和独特身影。
值得重视的是,透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一是整理出一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40多年时间里,广西学者发掘整理了大量尘封于故纸旧书中的宝贵历史资料和散落于荒郊山野间的抗战遗址,以资料集、工具书、专著、论文集、图片展览、电视纪录片和参与修志等形式,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大文化工程。二是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抗战的特殊经验。广西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推动广西抗战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形成桂林抗战文化城,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重要因素。研究广西抗战文化的历史,有利于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抗战的历史经验,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良好借鉴。三是积累了广西地方志文化资料。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形成的大量成果,对于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料库而言,无疑是新发现、新资料、新积累,它为广西地方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素材。四是唤起广西学术界和广西人民的文化自觉。抗战时期,广西出兵数十万北上抗日,又固守后方形成桂林抗战文化城,这是在文与武两个方面对抗日战争做出的重要贡献。开展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对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提升广西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无疑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宣传意义、教育意义和传承价值。
阅读本书,可以看到: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内容广泛、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大有作为。我们还需继续做出更大的努力。(作者何成学系中共广西区委党校研究员,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