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医有温度,让每一颗“糖心”都被温柔以待
今日广西桂林讯 灵川县人民医院内三科(呼吸消化内分泌科)的诊室里,血糖仪的数值刚跳出,莫玉萱副主任医师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先将一杯温白开水推到患者面前:“今天是不是赶路太急没吃早饭?先歇口气,咱们先聊聊最近的饮食,指标咱们慢慢调。”这样的场景,在内三科的糖尿病诊疗区每天都在上演——这里没有冰冷的指标宣读,只有被悉心呵护的“糖心”,而守护这些“糖心”的,正是内三科这群把专业藏进温柔里的糖医团队。

62岁的张阿姨确诊Ⅱ型糖尿病那年,因为医生叮嘱要控制饮食,看着家里刚蒸好的糯米糍粑偷偷抹泪。接诊的杨田勇主治医师察觉到她的失落,没有只强调“忌口”的规矩,而是在下次门诊时带了本手写食谱:“您看这页记的杂粮糍粑做法,用黑米和糯米按3:1的比例混合,蒸的时候不加糖,蘸点无糖花生粉,既解馋升糖又慢。”后来杨医师还特意带张阿姨去超市认配料表,教她算主食分量,连“煮南瓜选老的、饺子馅多放香菇少放油”这样的细节都一一标注。三个月后的复查中,张阿姨的糖化血红蛋白从8.7%降到了6.5%,她攥着杨医师的手笑:“原来控糖不是委屈自己,是换种方式好好吃饭。”
内三科的糖医们始终记得,糖尿病管理拼的是“长期陪伴”,而非“一次诊疗”。秦啟萍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坚持为每位患者建立专属健康档案,落实“每月一次门诊随访、每半个月一次电话回访”的制度。78岁的李爷爷记性不好,总忘了按时注射胰岛素,秦护士长就用彩色马克笔在药盒上画刻度,还把注射步骤拍成带语音的小视频存在他手机里。有次寒潮来袭,李爷爷没按时复诊,秦护士长特意带着血糖仪上门,发现他血糖波动是因为受凉食欲下降,当场调整了用药剂量,还帮他把家里的泡脚桶换成了带温度显示的款,反复叮嘱“水温别超37度,防止烫伤引发感染”。

年轻人的糖尿病管理,藏着更多关于“希望”的守护。29岁的小林确诊I型糖尿病后,因为要随身携带胰岛素笔而自卑,甚至想辞掉销售工作。莫玉萱副主任医师得知后,每周特意留出20分钟和他谈心,还拉他加入科室的糖友交流群,分享年轻糖友跑马拉松、开工作室的故事:“糖尿病只是需要管理的健康状态,不是人生的‘拦路虎’。”在莫主任的鼓励下,小林不仅学会了熟练自我注射,还成了糖尿病日义诊的志愿者,在义诊现场为市民讲解血糖监测技巧。

“其实我们只是多花了点时间‘看见’患者的需求。”秦啟萍护士长的话道出了内三科糖医团队的初心。在这里,专业是莫玉萱主任精准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杨田勇医师扎实的慢病管理经验,更是护理团队把“定期干预”做到实处的坚持;而温度,是温白开的暖意,是手写食谱的贴心,是跨越门诊的牵挂。当医学的严谨遇上人心的柔软,那些曾因糖尿病焦虑的“糖心”,自然能被妥帖安放。
这就是灵川县人民医院内三科(呼吸消化内分泌科)的力量——用专业为健康兜底,用温度为心灵续航,让每一颗“糖心”都能在守护中向阳而生。(莫玉萱 秦啟萍)
责任编辑:吉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