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返贫防线 拓宽就业增收路
今日广西百色讯 苗乡彝寨,仡佬壮乡,这个位于桂西北的“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里,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精心绘就。
隆林各族自治县,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素有“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之称。过去几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聚焦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和社会保障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机制,精准施策发力,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一、就业驿站,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面对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的压力,隆林县巧用粤桂协作机遇,整合深圳、隆林两地劳务服务企业资源,于2023年创建了“粤招工”全链条就业统筹体系,实现了“本地招聘+安排就业+全程服务+结算回流”的新型用工模式。“粤招工”平台通过建立双方劳动力信息、就业岗位信息动态数据库,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形式对外输出劳务服务。平台在全县建立了1个县级服务中心、16个乡(镇)服务站和180个村(社区)就业驿站,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县的就业服务网。为确保服务精准到位,隆林县依托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和“广西数智人社”系统等渠道,摸清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底数,建立台账、实时更新、动态管理。三级就业服务网的建立,使就业帮扶“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成为现实。
二、筑牢防返贫底线
隆林县将乡村建设公益性岗位开发作为防止返贫致贫的重要举措。2025年,全县计划开发乡村建设公益性岗位6010个以上,实际开发已超规模。
在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中,隆林县遵循“县级统筹、按需设岗、确保实效”的原则。选聘对象重点面向有就业意愿的监测对象以及脱贫家庭中的半劳力、弱劳力,年龄不设限。
隆林县乡村建设公益性岗位开发具有以下特点:
(一)岗位类别多样化。包括乡村建设类(农村道路管理员、水利设施管理员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类(卫生保洁员等)、乡村治理类(防止返贫监测网格员等)以及其他类(治安巡逻员、地质安全监测员等)。
(二)安置对象精准化。优先安置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同一人员不能同时安排多个乡村公益性岗位。
(三)管理方式灵活化。采取按月用工、按日用工、按事项用工等方式设置岗位,定岗不定人,统筹安排上岗。
三、从“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
隆林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调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培训+就业新模式:培训学员“点单”、培训机构“接单”、人社部门“购单”、优质岗位“定单”。
2025年以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已结业47期,共培训1890人;其中粤桂资金培训人数491人;就业资金培训人数1399人,完成年度任务数1300人的107.62%。
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
隆林鹤城新区安置点是隆林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已安置3382户14606人。为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在鹤城新区,隆林县构建了“党建+社区两委+物业公司+楼长+社区工作者+网格员+N”服务管理模式,有效处理搬迁群众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同时,进一步加强“一站式”服务窗口设置,切实解决了搬迁群众“两头跑”问题。
就业是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得住的关键。隆林县依托粤桂扶贫劳务协作服务中心和脱贫奔小康产业园,通过外出务工、就近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实现“一户一人”就业目标。2025年隆林县在鹤城新区安置点举办第二季度粤桂协作易地搬迁专场招聘会,吸引了县内外50家企业参与,提供94个就业岗位,拟招聘2600人。现场设置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服务专区,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隆林各族自治县将继续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继续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如今的隆林,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一排排农家院落宽敞整洁,一条条乡村道路平整畅通。通过扎实的工作,隆林县正朝着产业更强、环境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阔步前进,努力实现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目标。
责任编辑:吉文佳